首页 > 封面故事

青年艺术家的“陶瓷故事”

2018-06-10 17:54 作者:本刊记者 刘真真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图/洞上陶艺村月记窑内一创业大学生在查看柴烧作品


在世界版图里,德化县只有一个小点。但,却创造出了世界陶瓷史的一个个奇迹:一个普通的民窑,却窑火千年传承,所产白瓷以“白”见长,千姿百态,遍布世界,因“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享誉世界,成为全球第一个“世界陶瓷之都”。


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德化陶瓷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也是中国古陶瓷外销史上最早大量外销的中国陶瓷。明代德化生产的白瓷,胎质细腻、釉水莹厚、造型优美,与胎体结合紧密,装饰艺术独特。尤其是雕塑人物,更具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白瓷作品堪称工艺美术中的瑰宝,深受西方推崇,享有“中国白”的美誉,被誉为世界瓷器的上品。何朝宗雕塑的瓷雕人物被捧为“东方艺术精品”、“国际瓷坛上的明珠”。


德化白瓷最鼎盛时期,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无人可及:在欧洲“得到全欧洲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并接受无限的订货”,德化窑瓷器还直接影响了欧洲瓷业的烧制工艺,促进了欧洲瓷业的发展。德化白瓷进入日本后,同样受到日本人喜爱,特别是富人阶层不惜以万金争购,竞相宝之等等,就拿现在而言,全球还有40多个知名博物馆将德化瓷作为“镇馆之宝”。 


提起德化的陶瓷故事,就是这样有着讲不完的文化和历史,道不尽的工艺和人文。随着德化陶瓷千年的传承和德化陶瓷产业和青年人才的集聚,如此动人的“中国白”也正在讲述着它不一样的前世和今生。



图/李璋高作品


传承与创新的陶瓷故事

 

来过德化的人都能知道,这里大多青年几乎都生在陶瓷世家。祖辈烧窑的技艺和文化,他们都曾耳濡目染,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波青年逐渐登上了陶瓷舞台,形成了德化发展的“青力量”。他们紧抓全新的发展机遇,努力寻找闯荡世界的新视野与新方向。


80后青年艺术家陈建评也是这群“青力量”中的一员。他用十八形态的弥勒佛系列来讲述他与德化的陶瓷故事。佛教题材虽是德化传统的题材,但在他的建评陶瓷艺术馆里,却能发现这些传统工艺里的与众不同之处:用老岩泥为原材,取代白瓷土来创作,让其材质里的磨砂质感,展现在衣纹及肌肉上,彰显张力,还有那古铜色的肤质,都能恰到好处的展示佛教的禅意和独特的韵味。


陈建评认为,土质材料固然是陶瓷艺术品的价值所在,但思路与意义才是艺术品的灵魂。如何传承祖辈工艺,再进行多元创新,是他一直在思考的。他曾四处游学,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与众人交流聊天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灵感与经验,创作中他结合各地民俗习惯,市场需求和各方建议后,开始由禅文化题材,延伸至历史人物题材和民俗类人物题材,把禅意与传统文化做结合,借此助力德化陶瓷再创辉煌。


当然,在这波“青力量”中,乐于创新的形态也千姿百态。德化青年陶艺家、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李璋高也一直追求他的自由创作和传承创新。他同众多德化陶艺青年一样,沉淀十几年的学艺和陶瓷雕塑创作生涯,创办陶瓷研究所,走上了陶瓷雕塑创作自主品牌的创业路。


对于传承和创新,他认为艺术的审美具有时代特征,他能做的就是,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去创新,然后讲好德化陶瓷新的故事。


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时,德化众多企业也开始注重转型发展,靠创新推动,让创新成为“中国白”重返世界舞台的源源动力,让陶瓷烧制这一传承千年的老技焕新。


郑鹏飞是德化青年企业家、顺美集团公司总经理,他眼里的德化新故事,不仅在创意和设计,还有文化基因的深耕。作为德化一家以出口为主的陶瓷企业的领头人,郑鹏飞认为,将文化基因植入陶瓷艺术,所设计的产品在保留德化陶瓷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还巧妙地融合了外来文化,让陶瓷去告诉大家,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体验到世界的缤纷色彩。


像顺美这样以文化强企,在德化已成为一种潮流。郑鹏飞称,如今,德化陶瓷产业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许多陶瓷企业具备生产世界多民族文化陶瓷产品的能力,对它们来说,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是传统文明还是现代文明,只要有题材,就能拿出具有文化内涵、适销对路的创新产品。同时,在做好陶瓷与文化相融合创新这篇大文章之际,德化青年也抓住互联网风起云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的机遇,成立了电子商务协会,积极引入电商新模式,开始全力推进电商发展战略,以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把德化故事借助“上线”,传播到世界各地。



图/青年艺术家


不仅只有工艺,还有诗和远方


刚在李璋高的工作室,他正忙着创作,只见他手拿雕刻工具,对着作品精心雕琢,面部表情、衣纹线条、底座?……作品的青年艺术家每一部分、每个细节,他都非常注重,精益求精。李璋高称,作品是以观音为题材,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同时借鉴北魏、西魏、北齐时期的雕塑风格,并结合自己的创作风格,对观音的整体构造做了一个新的尝试。


“我们在创作的时候,都会去分析它潜在的市场价值,但不管市场需求将会如何,我们都更想去创作自己内心追求的东西。”李璋高认为,艺术家要讲好德化故事,不仅只有工艺,还要坚持个人的艺术追求。


李璋高笑着说,努力了这么久,就是想积累经验和财富,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这是他开创研究所的初衷。“我今后创作的方向将主攻仕女和佛像题材,风格可能会按我自己的思维方向去做一系列的东西。传承创新的东西,我是结合何派,把何派的一些就是说他的佛像脸部、构造,然后再结合一些北魏,还有历代的一些东西,整体结合起来,创作出一些新的东西。”


陈建评认为,创作单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为拓展新市场和艺术受众,每件艺术品的产生都要有与之契合的市场群体,因此不仅要去研究艺术品的制作技艺,研究人物的历史背景,去分析艺术品在市场价值,更要找准自我创作的定位,凸显个性,打开艺术区域的自我价值点。他的作品造型独特,略显清雅自然,其中弥勒佛系列,地藏王菩萨系列,观音系列,人间人类系列等都在凸显自己作品的特点,也受到市场的好评。


主张将传统花卉捏塑与人物造型相结合的林灵月,已跻身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行业,却仍忙于专业上的进修,“在学习中创作,在创作中学习”,是她一贯坚持的作风。


从传统中深耕,再加上在学习中的个人艺术风格和追求,让林灵月把仕女与传统花卉结合的惟妙惟俏,对于新市场大门的开启,她认为,德化陶瓷文化已为作品加分,艺术家个性的彰显,将迎来市场新的“红利期”。


从收藏类到回归艺术再到回归生活,这是德化青年对于产业发展趋势的认识,而往更专业的方向去深挖,努力把自己内心的“诗和远方”体现在艺术创作里,是他们孜孜不倦要去攻破的领域。


“艺术无国界。”无论是李璋高、陈建评、林灵月,还是和他们一样的众多德化青年都想去攀登艺术巅峰。尤其是近年来,德化引进了众多“外来派”和“学院派”艺术家,通过与不同文化和认知领域的碰撞,打造更国际的艺术交流平台,让他们对于艺术有了更多的想法,对于如何做好当代的“德化艺术”更有底气。



图/林灵月作品


阅读上一篇

虎邱镇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助推乡村振兴

2024-11-01 11:46:50.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编辑部
阅读下一篇

德化县: “中国白”500亿产值梦想点燃

2018-06-10 16:12:25.0 作者:本刊记者 黄克银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