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故事

德化县: “中国白”500亿产值梦想点燃

2018-06-10 16:12 作者:本刊记者 黄克银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图/德化县委书记梁玉华(左二)深入企业调研


“这是一次引领未来五年陶瓷产业向500亿进发、推动中国白搭乘“一带一路”东风扬帆起航再出发的行动集结令,也是一次号召广大瓷都人民解放思想、求新求变、包容合作、爱拼敢赢的思想总动员。这个会议筹备了较长时间,之前一段时间来,我们持续在调研座谈、征求意见、细化分工,产值从200多亿到500亿的增长,不能坐而论道、主观臆断,必须找准支撑点、突破口,找到政策支持、服务引领的主要环节和方向。经过梳理盘点、多方论证,我们制定了行动计划,拿出了激励政策,进行了具体分工,陶瓷产业跨越发展蓄势待发”。德化县委书记梁玉华在2018年2月9日召开的全县陶瓷产业跨越发展大会上如是说。


至2022年,德化县陶瓷产业产值将突破500亿元,这是《德化县陶瓷产业跨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提出的目标。


五年行动计划


千年窑火,万里瓷路。陶瓷业是德化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德化陶瓷有3700年的发展历史,从窑炉革命,到企业改制,进入外贸转型,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如今,陶瓷产业又站在革命的浪尖。


从2018年到2022年,是德化县陶瓷产业跨越发展的五年行动计划期。在这未来五年,德化将坚持陶瓷产业主导地位,围绕“三个转变”,即:生产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实施“五个引领”,即:政策、文化、设计、科技、市场。融入出口工艺瓷的设计创意元素,打响日用家居瓷的质量品牌,推动大师工艺瓷的继承创新,加大政府职能服务保障力度,突破德化陶瓷产值品质影响力的瓶颈。力争到2022年陶瓷产业产值翻2.5倍,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在500亿大盘中,出口工艺瓷产值达到250亿元,日用家居瓷达到150亿元,大师工艺瓷达到100亿元。


借脑借智借势做大出口瓷。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的德化县,成为全国最大的出口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未来五年,德化将通过推进供给侧改革,掌握国外市场需求,逐步由产品输出向品牌、文化输出转变,积极培育市场新领域,力争产值上亿元出口陶瓷企业突破100家,出口产值突破250亿元,占全国陶瓷出口工艺品市场份额60%以上。


现代智能技术融入日用瓷。日用家居瓷的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将是德化的重点,主要突出实用性、艺术性和个性化,加快由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力争五年内日用家居瓷产值突破150亿元,其中陶瓷茶具占全国市场份额80%以上。


“大师经济”走向高端化品牌化。借鉴现代艺术流派的创作方式,融入文化元素,倡导“工匠精神”,打造“大师”品牌,推动传统瓷雕的继承创新,力争五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大师100位,大师工艺瓷雕占全国市场份额80%,产值突破100亿元。



图/德化县人民政府县长刘德旺(右二)调研陶瓷企业


舞台助推龙头企业


“每年拨出5000万元用于陶瓷发展资金,建设研发创新、营销展示平台。出台企业技改、股改上市、科技创新、工业设计、拓展市场等政策措施,扶强龙头企业,扶壮中小微企业”。五年计划提出,到2022年,力争产值上亿元陶瓷企业突破100家。


以产城融合为目标,加快形成“7区1园”的产业园区体系,建好“一个基地两所学校两个园区四个平台”;探索构建“互联网+陶瓷+金融”发展模式,建立中国(德化)陶瓷艺术品交易中心平台。建设国际陶瓷艺术城、中国茶具城,打造陶瓷文化交流平台和综合性产业营销平台。筹建“大师园”,引导国家级艺术大师进园,突出大师作品和文化艺术,比创作、比工艺、比价值,建成全国陶瓷产区独一无二的高端陶瓷创作平台。建好国家级星创天地和海峡两岸陶瓷新产品研发平台,力争五年内建设1家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省级创新平台总数达10家以上,市级创新平台总数达25家以上。


出台激励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去创新模式、抢占市场、打造品牌、挂牌上市。奖励“规下”转“规上”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或到“新三板”、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力争在新三板挂牌的恒忆陶瓷、阳光创艺到主板上市,华夏金刚到全国新三板挂牌,形成独具特色的“德化陶瓷板块”。


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实施中小成长计划,从土地、资金等方面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大师、新秀向园区集中,扶壮扶强一批中小微企业,强化配套协作、订单对接、供应链协同、技术协作,形成规模效应。



图/西洋工艺瓷


科技引领陶瓷革命


在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注浆机一次可以给多个模具注浆,且具有烘干功能,一个模具一天可以使用十多次,是以前使用次数的3倍。先进陶瓷智能制造设备的引进,使传统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自动化生产,实现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鼓励陶瓷企业研判市场需求,从供给侧发力,着力发展功能陶瓷、纳米陶瓷、军工陶瓷等高技术陶瓷,向工程陶瓷、家居陶瓷等新领域大步迈进。德化将对技术创新加大支持力度,力促年实施科技项目50项以上,到2022年高新企业突破20家,新材料应用陶瓷产值突破30亿元。


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德化日用工艺产业集群获评“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形成从开发、生产到营销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未来五年,德化将对接实施“中国制造2025、泉州制造2025工程”,创建“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加快智能控制、3D打印、自动化生产线的推广应用,推进顺美、协发光洋“数字化车间”建设,大力扶持坤泰、集发、丰弘等本地企业研发适合德化陶瓷生产工艺的机械设备,对设备购置给予10%-25%的补贴,每年推广应用50台(套)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设备。


实施技术改造工程。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标准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节本增效;促进金融机构推出科技型企业的科技研发专项信贷产品,探索科技保险、后补助、贷款贴息等普惠制扶持新机制,力争五年内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0家、省创新型企业总数达10家、省科技型企业总数达60家、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总数达15家。


实施高端智造工程。引导企业发展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纳米陶瓷等高技术陶瓷,力促陶瓷蓝牙音箱、陶瓷插座、陶瓷灯头、陶瓷开关等电器陶瓷以及陶瓷水龙头、陶瓷无线加热器、陶瓷灯丝、陶瓷地漏、健康养生陶瓷等新产品转化为生产力,扶持锦龙、福杰等高科技陶瓷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促进陶瓷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图/大师瓷


新理念融入陶瓷设计


根据市场需求,聘请专业设计队伍进行针对性培训,创建工业设计中心,壮大本土设计队伍,力争五年内打造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0家以上;同时,创新“线上设计”,加强与知名设计公司、团队及专家合作,五年内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50个以上,推动产品设计与国际艺术主轴、时尚潮流、客户需求接轨,把最前沿的设计理念、产品广泛应用于德化陶瓷生产。


2017年,德化先后组织赴欧考察工业设计、参加中法文化论坛、举办“何朝宗杯”工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今年,德化将继续牵头组织到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高校,到法国、德国等先进陶瓷产区学习交流。同时,组织陶瓷企业设计人员出省出境培训,开阔眼界、碰撞思想,借脑、借智、借势,推动设计水平提档升级。


“开展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工作坊活动、工业设计师培训班、工业设计名师讲堂,创建一批工业设计中心,举办陶瓷产业工业设计大赛,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文化人到我县开展合作和创作”。县工业设计协会积极发挥作用,借助“中法文化论坛”,支持一批有创新创造热情的大师、新秀、企业到欧洲等地与知名设计公司合作交流,拓宽视野,吸收科技信息。


抓好工艺大师、艺术新秀、陶瓷工匠、上下游人才、企业家“五支队伍”。


工艺大师。开展“名师带徒”“双导师制”陶艺人才培养、陶瓷艺术创业导师行动计划和高层次人才沙龙、国内外陶瓷文化交流活动,推进“德化瓷烧制技艺”非遗项目的“传帮带”,鼓励陶瓷艺术工作者参评各级大师,培育更多国家级、省级艺术大师。


艺术新秀。建好“新秀园”,用好市扶持资金,为新秀创新、创意、创造以及“走出去”和“请进来”提供更多的利好和便捷,鼓励艺术新秀参与职称评定,参加各种赛事、展览,壮大新秀队伍,形成艺术梯队。


陶瓷工匠。建设泉州工艺美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支持高校师生到德化开办陶瓷社、陶瓷坊等,创建更多“技能大师工作室”;奖励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考评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才,每年培养技师、高级技师30人以上;开展省、市、县陶瓷行业技能大赛,弘扬“工匠精神”,让陶瓷一线工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应有的价值体现,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肯定”“双收入”,激发工匠创造性智慧,营造全社会尊重工匠、爱护匠人的良好氛围。


上下游人才。发挥顺美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的带动作用,对到德化见习的毕业生给予补助,加大设计、创新、创意等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的引进;出台政策激励在外大学生回乡创业,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创业补贴及陶瓷类文创工作室补贴制度;依托泉州工艺美院、县职校,加大陶瓷产业链条人才的培育。


企业家。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专项计划,每年举办精细化管理、职业经理人、工业设计师在职培训和股权改制等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进修,到先进陶瓷产区考察,到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参展交流、学习培训,不断扩展“创二代”“创三代”国际眼光、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



图/大元陶瓷运用传统跳刀与台湾釉水结合研发陶瓷新品


文化激发陶瓷创意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金砖国礼入选12支团队,德化占了10支;16件国礼,德化有15件。另外德化入围35件作品。其中,陈仁海设计团队获颁“厦门会晤礼品研制突出贡献奖”,德化县其他9个金砖国礼团队获得金砖礼品研制贡献奖。


在中国白陈仁海艺术馆展厅里,一款名为“慈爱平安”的行李箱颇有特色,行李箱表面用曲线勾勒出观音的侧脸轮廓,内部则放置多种款式的餐具、茶具、酒具陶瓷套装。“只有把文化当资源和品牌融合一起,才能提升陶瓷产业附加值。”陈仁海提出,要把德化陶瓷产业从“贩陶瓷”升级到“泛陶瓷”,给品牌和设计注入更多的“中国白”文化元素。


德化白瓷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瓷雕技艺独树一帜、享誉天下。德化实施大师提升工程,开展“名师带徒”“双导师制”陶艺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沙龙、国内外陶瓷文化交流活动,鼓励陶瓷艺术工作者参评各级大师,每年举办陶瓷产业各类人才培训40个班次,培训陶瓷产业人才2000人次以上,组织20名工艺美术名师与100名徒弟结对授艺,培育陶瓷行业技师、高级技师50人以上。德化将构建“中高级工艺人才领衔+团队设计+限量生产”产业模式,引入经纪人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大师品牌”效应提升德化陶瓷知名度。


挖掘陶瓷文化底蕴。突出“两个人物”和“三个窑址”,启动对德化瓷厂、红旗厂等陶瓷文化老街区、老厂区的保护开发。建设梅岭遗址海丝遗产点展示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推进洞上陶艺村、观音岐海丝公园、何朝宗纪念馆等陶瓷文化展示窗口建设,增加城区陶瓷文化元素装饰,尝试将陶瓷文化融入城市建设,营造瓷都陶瓷特色文化氛围。创造陶瓷历史和文化名人经典剧目,排出一部可观赏、有内涵、上档次的陶瓷文化大戏。


发展文化创意。举办陶瓷创新技能竞赛、陶瓷版权创意大赛,培育一批陶瓷文化创业园和文化创意骨干企业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增强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增进市场对接,争创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加强规划、整合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园区的孵化作用和辐射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规模发展。


注入文化元素。举办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鼓励和组织大师、企业到国内外办展,积极参加各种赛事、展会,在国际、国内陶瓷艺术舞台上彰显德化陶瓷文化的艺术魅力。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人才、艺术大师到德化合作创作,引导企业、瓷艺大师结合当前群众审美需求,开发创作文化内涵深厚、艺术品位更足、鉴赏价值更高的陶瓷产品、作品,提升文化附加值,推动陶瓷由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


建立大师作品拍卖平台,以“大师经济”效应提升德化陶瓷知名度。举办大型陶瓷文化研讨交流会,讲好德化陶瓷文化历史,提升德化陶瓷文化层次,重塑德化陶瓷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抢占陶瓷国际话语权


强化“中国白”“德化瓷雕”等品牌运作,推广德化陶瓷知识产权“世界经验”,鼓励企业争创各级商标,打造国内、国际品牌。借助高端媒体,投放“陶瓷+旅游”宣传广告,邀请知名策划团队、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策划,加强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品牌宣传;实施中国白复兴计划,制定“世界瓷都·德化”logo,举办国际陶瓷艺术节,鼓励陶艺大师参与国际国内重大盛事盛会,紧抓2017金砖峰会在厦门召开的难得机遇,让更多精美绝伦的国礼瓷器成为“德化造”,打造德化版“现代官窑”,打响“世界瓷都”。


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法兰克福博览会等境内外知名展会,加强与国内外陶瓷产区和国际市场的对接联系。参与“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活动,举办德化陶瓷展等艺术交流活动,密切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文化交流、技艺展示、经贸合作和友好往来。灵活对接宗教协会活动,挖掘国内与东南亚佛像雕塑市场。积极争取同澳大利亚商会合作开展中澳陶瓷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拓展大洋洲市场。参与“中法文化论坛”,运作好3000万元“瓷路”基金,强化陶瓷文化艺术的高层次宣传展示,拓展国外高端艺术品市场,创造条件鼓励国外知名艺术大师到德化设立工作室。


针对陶瓷电商兴起、礼品瓷走低、实体店萎缩等实际,以德化成为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相关促进委员会的设立为契机,严把线下企业生产标准,通过提升品牌效应、创新营销模式、强化抱团合作齐头并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德化陶瓷走进千家万户,拓展国内市场、做大出口陶瓷。

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开展传统企业与电商企业手拉手活动,引导传统企业全面触网,推动德化陶瓷电商产品类别向日用瓷、工艺瓷、大师瓷延伸。扶持本地电商企业成长为主流平台授权服务商或主要合作伙伴,重点打造本土网货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创建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支持国际知名的第三方平台在我县建立区域性子平台或德化专区,鼓励外贸企业应用第三方平台开拓国际市场。


顺应产业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广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在厦门等地设立集科普、文化创意、DIY体验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陶瓷文化体验中心的模式,推动陶瓷企业在全国各地或海外设立线下体验区,促进陶瓷与旅游、电商、家居、酒店、酒类、茶叶、化妆品等跨界融合,开发陶瓷小工艺等旅游“伴手礼”商品,做精做细陶瓷工艺旅游商品市场,大力拓展陶瓷营销渠道。


加强招商引资,强化与央企、外企、民企对接,发挥异地商会的作用,异地招商,以商引商,落地一批建材、模具、机械、机电、物流、货运等配套企业。规划建设原辅材料集中生产供应区,实现原辅料的标准化、系列化,满足不同陶瓷企业对原辅料的需求。加强尾矿、废瓷、废石膏、废纸等资源大批量回收利用技术攻关,发展陶瓷上下游产业,向链式化、配套化方向发展。


树立互利共赢理念,发挥商会、陶瓷同业公会作用,总结城东“东顺企业联合会”和“阳光企业促进会”经验,打造区域性企业联合体,建立企业间“互通、互助、互帮”发展机制,强化产业配套、分工、协作,形成“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新模式,避免同质化,遏制恶性竞争,共同维护“世界陶瓷之都”的形象。

阅读上一篇

虎邱镇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助推乡村振兴

2024-11-01 11:46:50.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编辑部
阅读下一篇

德化陶瓷 智能制造“三级跳”

2018-06-10 16:06:34.0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王双季 吴朝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