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图/林华东
传统的合力与民间信仰的形成
中国的民间信仰文化丰富多彩,而且往往跟随族群漂移,持续扩大影响。海上丝路诸国的华侨华裔都是带着民间信仰驻地生存的。弘扬民间信仰文化,既能凝聚中华民族意识,体现“根”的共识;还能使所在国民众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助力海上丝路的民心相通。
民间信仰最核心的层面是塑造了具有正能量的神明形象——地域文化的“精神原型”。“精神原型”是由族群集体建构的“理想综合体”,是长期主导民众精神世界的文化心理投射的结果;同时,又能激荡起远古的回声,成为生产该信仰文化的精神源泉。例如,清水祖师(1047-1101年)、妈祖(960-987年)等民间神明都集中体现了闽南特色的真善美,是闽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和精神原型。
发源于安溪、广泛传播于海内外的清水祖师这一“精神雕像”,已经深刻地植入了闽南人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与山海交融、灵活机变、开拓创新的精神基因。
“精神原型”的塑造与民众的期盼
民间信仰原型的时代影响是后世民众构建“精神原型”的基础。如安溪的清水祖师,我们可以窥见民间对这一闽南重要“精神原型”的建构以及这一文化象征对广大民众行为规范的影响和深远的精神鞭策。在清水祖师身上,至少体现了闽南族群的四种精神。
坚韧的探索精神。清水祖师陈荣祖出生于永春县小姑乡(即今永春县岵山镇铺上村),法名普足。他年轻时就出家大云院,一段时间后他感到不满足,就到高太山上结茅筑庵,闭关静坐;后经大静山明松禅师指点,参读佛典三年,终于悟道。清水祖师这种不满足于已有“一亩三分地”的知识和“不获真经誓不休”的行为充分体现其追求理想、广纳真知与追求大彻大悟的探索精神。许多闽南人,有如李贽、郑成功、李光地,都弘扬了这种志存高远、上下求索、探求真知的优秀文化传统。
大无畏的拼搏精神。传说清水祖师勇于与邪魔抗争。祖师初到安溪清水岩时,有恶鬼穴居在内。祖师本想在这里安心修炼,无奈四周上百个小鬼在闹腾,扰得他无法清修。于是相约斗法,商定谁胜了就是清水岩的主人。祖师居穴中不出,一任恶鬼火熏烧烤七昼夜。最终祖师毫发未伤完胜出穴,唯一改变的是脸被熏黑了,从此被称为“黑脸祖师”。这个传说是一个文化隐喻,它传递给民众的信息是,要追求美好的理想,必然会遇到艰难险阻甚至恶意挑衅与生命危险,只有敢于直面挑战,不畏艰险,才可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在闽南民间信仰中,塑造了许多类似的大无畏的理想人格,催生了闽南人“爱拼敢赢”、“敢为天下先”、“输人不输阵”及勇于经略海洋的文化性格。
救苦救难的奉献精神。清水祖师为民众着想,积极募捐,先后修造几十座桥梁。它带给乡民生活的便利使民众十分敬佩。清水祖师坚信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用高超的医术,在瘴疠流行的闽南地区,救治了许多患病的老百姓。他的善举使患者无不充满感激。更神奇的传说是,清水祖师善于掌握自然现象,在大旱季节,向神灵求雨,每次都让苍天降下甘霖,解决一方百姓面临的旱灾。民众因此更视其为神灵。清水祖师竭尽全力为民做好事做善事,终被赋予了相当神秘的色彩,深受民众的爱戴。
庇护安康的仁爱精神。清水祖师一生以爱民、护民为宗旨,名声远播各地。他圆寂后就被民众奉为神灵。闽南人不仅希望祖师能庇佑家人四时安康,也希望乡人能以祖师为榜样,行善友爱,厚德载物。祖师文化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闽南族群跨海飘洋开发东南亚等地区,艰难险阻自不待言,就是自然气候,也是严峻的挑战。于是,护佑百姓的清水祖师信仰也跟随闽南人传播到海外。19世纪以来,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地都陆续建起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据不完全调查,目前世界上清水祖师文化信众已超亿人,清水祖师分炉分庙达数千座之多。仅台湾就有安溪清水岩分炉分庙500多座,信众超过千万。
“信仰键”的形成与中华文化自信
民间信仰及其“精神原型”作为一种民众理想的“精神综合体”,具有“统摄性”、“贯穿力”和“联结力”,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民间信仰由于长期流行于社会底层,接触面广,亲和力强,综合了民众的思维、情感、言行,对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着定向、推动、协调作用,构成较大的“精神生产力”。“信仰键”由此衍生出“民心键”、“民俗键”、“艺术键”、“智慧键”、“地缘键”与“经济键”。
民心键。民间信仰造就的“精神原型”大都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与人文关怀情结,传统文化长期“雕刻”出来的神明都有守护苍生、救苦救难的博大胸怀。例如,妈祖博爱无私、扶弱济贫、勇敢无畏、不屈不挠,成为闽台海洋文化及东亚海洋文化的重要象征。这种大爱精神不断融入当代社会生活,“化合”出良好的社会现象。例如,莆田市建立了“妈祖慈善协会”,山东省出现了“中华妈祖文化公益慈善联合会”,深圳市龙岗天后古庙义工队开展了“妈祖慈善节”送温暖慰问活动等。
民俗键。民间信仰的主要特征是民间性和生活化,因此,它与民俗密切相关,在很多场合甚至合二为一。民间信仰繁杂而宏大的仪式,强有力地保持了地方鲜活的民间风貌和世俗精神,维系着普通民众的社会关系,丰富了百姓的社会生活。民间节庆大多与民间信仰有关,民间信仰就像一条线串起多种民俗活动。通过民间信仰为相关的民俗活动筹集资金,可扩大活动规模,提高影响力。
艺术键。“善”与“美”往往结下不解之缘。民众根据自己的价值理想和审美需求创造了灿烂的民间艺术,为民间信仰提供了美妙的表达方式;民间信仰也为价值理想提供了精神内涵,使民间艺术获得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与创作源泉。在不少地方,民间信仰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灵感与题材来源,有关神明的各种传说故事、戏剧电影、诗词楹联、宫殿庙宇、雕塑陶瓷等艺术创作层出不穷。在民间信仰的有关宫庙中,精美绝伦、动人心弦的建筑构造、神像造型、内外装饰都吸引、感化着人们,引起民众对民间信仰的好感与向往。在海外,中国神明的宫庙装饰通常都采用中国传统的工艺,如吉隆坡的天后宫,前檐下的四根雕龙石柱采用中国传统手艺,造型栩栩如生,大殿内的妈祖神像金身华贵,气度非凡。展演于城镇乡村的舞蹈、音乐以及诸如梨园戏、傀儡戏、打城戏、拍胸舞等各种曲艺活动都是那样热闹非凡。最精彩的是各种艺人在寺庙前的技艺展演,常常将娱神活动引向狂欢,把信仰与艺术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
智慧键。民间信仰与“美”结缘往往一目了然、无庸置疑,而民间信仰与“真”结缘,则需要深入挖掘。显然,民间信仰具有迷信的一面,例如在民间信仰活动中往往伴随跳神、算命、辟邪与占卦等行为。但是,民间信仰也隐含“求真”与智慧的一面。例如,清水祖师精心培育铁观音名茶,保生大帝采药救人。此外,为了满足民间信仰的精神生活需要,需要建造结构复杂的庙宇,需要制造各种祭祀物品与纪念品,由此涉及众多的制造技术,无形中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地缘键。移民必然伴随着“移神”,“移神”则更有利于移民,特别是有利于加强移民在海外的社群整合与认同凝聚。民间信仰及其“精神原型”是一种区域性的精神图腾,具有团结族群、密切地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的职能,能够强化归属感,加强故乡认同和文化认同。例如,同属闽南方言区的厦漳泉移民,为了在海外陌生之地相互帮助、同舟共济,争取共同利益,创建了新加坡金兰庙,供奉清水祖师。泰国灵慈宫既有闽南籍的信众,也有福建其他地方甚至广东籍的信众,又为海外华人族群的跨地域整合提供了信仰网络。
经济键。民间信仰不仅发挥心灵慰藉、伦理规范、义务界定、社群整合、生态保护、精神传承的作用,以及平衡外来宗教信仰催化其加速在地化的功能,而且还是不断促进旅游养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力量。民间信仰相关宫庙往往建在风景优美之处,周围生态和谐,其建筑风格富有特色。因此,它与旅游、养生等事项紧密联系起来,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民间信仰在民众的无意识中一直发挥着“经济键”的作用。
图/安溪清水岩(黄晓南/摄)
民间信仰“文化网络”的构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民心相通
华侨华人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在海外的主要“携带者”、“传承者”与“传播者”。由于受到住在国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住在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综合影响,跨境移植的民间信仰在内涵、仪式等方面都会发生各种适应性调适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例如,当华人移民在东南亚登陆安居后,妈祖信仰主要功能便由“护航”转到保佑移民平安顺利、生意兴旺、事业发达上来。在新的处境中,民间信仰扩大了保佑范围,从而适用于更多族群,并与其他宗教信仰产生更多交集甚至相融,接受当地各类民众的顶礼膜拜。如游神活动场面热闹、生动活泼,观赏性很强,结果形成了“文化围观”现象,无意中扩大了中国民间信仰在当地民众中的影响,减少了“文化过敏”与“文化排异”。
中华信仰文化传播所到之处,当地民众往往由好奇发展到探求与认同,加入到信仰活动中。马来西亚的“蛇庙”奉祀清水祖师,一些当地民众乃至西方人士也到此庙祭拜清水祖师;马来西亚的青云亭,除了华人虔诚上香,还有印度人前来顶礼膜拜。又如,泰国灵慈宫,既有华人信众,也有当地信众。
海外华人长期与住在国民众友好相处,给他们留下了宽厚谦恭、敬业勤敏的深刻印象。民间信仰由华侨华人传入海丝沿线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后,又掺进当地文化传统的部分因素,内容更加丰富,适应性更强,完全可以从文化层面构成广泛的社会网络。通过流播于海外的中华民间信仰,从心灵上增强海外华人族群的精神认同、文化认同,并通过他们影响所在国家广大民众,消除长期沉积在心中的误解与猜疑,进而最大限度地团结海丝沿线国家广大人民,加快建立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如此看来,以信仰相通助民心相通是一条可行的渠道。
例如,泉州的海外侨胞有950多万人,其中90%侨居海丝沿线。通过民间自发自信的信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不但可以为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服务,还能增强新生代华侨华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可以通过海外华侨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的沟通互信,产生政策沟通、文化联通、民心相通的正能量。
充分认识“精神原型”在中外民众接触、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中外合作关系中的“民心键”,为海丝战略实施建立深层的“文化网络”。借助信仰文化传播,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除了编写故事、拍摄微电影、征文竞赛等活动,还可召开周期性的国际性会议,阐释祖师信仰的文化意义、祖师信仰的延伸价值、祖师信仰在海外的传播。把海外的清水祖师信仰文化与闽南文化、中华文化联系起来,进一步提升动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对外有效传播。
搭建平台,推动海丝沿线信众开展相关仪式活动。充分发挥“民俗键”的亲和作用,以民间信仰促进民俗深化与传播,以民俗相通推进心灵相通。无论是衣食都能形成不同族群之间相互感知住行,还是婚丧嫁娶、感化、交融的“民俗界面”,通过“民俗界面”能对其他族群产生由表及里的作用。华侨华人的民俗对住在国的民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改变其部分习俗、语言、思维。通过民俗的接触、相通、兼容,促进民间信仰的接触、共处与交融,最终实现心灵相通。
发挥民间信仰发祥地的主体作用,开展信仰仪式或祭祀等国际性大型系列活动,增强民众的自信感和归属感,让信仰文化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最佳效应。最近,我们与清水岩住持普光法师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我们发现,近年来,每年前往清水岩拜谒清水祖庭的游客和信众多达180万人次。但是,海内外的来客与分布,缺乏统计意识。如果充分利用好清水祖庭的核心作用,借助各方力量,在海内外各地轮流开展大型稳定的活动。想方设法促动“经济键”、“旅游键”的积极效应,吸引海丝沿线各国民众来安溪旅游,推动更多中国民众到海丝沿线国家旅游,使文化旅游成为海丝沿线文化沟通的桥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挖掘民间信仰文化中艺术珍品,打开民众审美交流大门。利用民间信仰的“艺术键”,组织有关民间信仰的文学艺术采风活动,从丰富多彩的作品中抽取各种民间艺术元素,创作更多的故事传说、戏剧、电影、绘画、雕塑。携手沿线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建立海丝民间信仰文创联合会、民间艺术中心,形成“艺术共同体”。利用民间信仰的“智慧键”,探索传统建筑工艺和器具工艺,研究、创新、发展各种民间工艺,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嫁接,制造更多样化、更精美的宗教信仰物品,出口到海丝沿线各地。多与海丝沿线国家交流,开展研发、建造、维修合作,使新海丝共建共享结晶出更多丰硕成果。
(作者单位:吴力群,泉州师院图书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