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钦己:为了乡村振兴
人物名片:曾钦己,福建省永春县一都镇三岭村人,曾任三岭村委主任、村支书、永春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泉州市劳动模范。
曾钦己,从风华正茂的而立之年开始,就为家乡的发展倾注全部心血,而今年过半百,依然为家乡的事业操劳。家乡在渐渐变美, 他却慢慢变老,那稀疏而发白的双鬓,藏满了汗水和激情书写的蹉跎岁月。
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三岭村地处永春西部,与漳平大田交界,藏在崇山峻岭之中。改革开放以前,贫困使这里出了名,“宁吃咸竹笋,不嫁三岭郎。”是当年的生活写照。
曾钦己出生在永春三岭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1年高中毕业,正遇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样吹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许多发家致富的机遇。才二十出头的曾钦己释放出年轻的活力,他开卡车为一都水泥厂拉原料石灰石。当年路况不好,夏天汗如雨,冬天寒彻骨,艰辛的付出也让他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后来镇政府需要一名驾驶员,他就到镇政府开小车。在这期间,他到过许多地方,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都以各自的特色发展经济,一个个山村都在变样。他想到自己的家乡三岭村,依然守着绿水青山受穷,决定辞去镇政府的工作,回村竞选村委主任。
他许下承诺,三年内要为村里办电站、开公路。村民带着期待的眼光支持这位见过世面又想为村里做事的年轻人。1992年12月20日,他当选了村委主任。
曾钦己许下这个承诺是有依据的。当年他与在省水利水电工程局作工程师的同乡探讨过如何改变家乡的面貌, 三岭村有一都溪和桃舟溪汇聚,且上游的聚雨面积大,生态完好,水利资源非常丰富。同乡说了一句话让他很是兴奋,流掉的是水,截起来的就是钱。要脱贫灯先明,要致富开公路,这是当年山里人共同的梦想。曾钦己深谙只有做好这两件大事,三岭村就有了希望。
在秀美的大帽山下的三岭村,虽说水系发达,有两条溪交汇,但汇聚后的地势较平缓,要绕过一个小山包才冲出峡谷,没有较大的落差建电站就难见效益。曾钦己突发奇想,若是能打个山洞,直接引水到峡谷顶部,这样的落差就大了。他将这一设想与水利专家一说,再经过细致的考察,发现此举可行。这可是神来之笔。于是,他与县市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并出台建电站的详细方案。
方案定下来,最难的是筹集资金。他四处奔走,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向银行贷款。他以这方独特的山水和为村民做事的赤城,终于筹集了大部分资金,三岭电站于1993年5月正式开工。
在建电站的同时,他召集村民开公路,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硬是在悬崖峭壁间开通了三岭到福德三公里长的公路。公路的开通拉近了三岭与外界的距离,山里的茶叶和农副产品卖得出去了,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1995年5月1日,装机容量960千瓦时三岭电站正式发电,这在当年是全市最大的村级水电站,这一凝聚着三岭人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20多年来,电站进行多次技改,现在装机容量3030千瓦时,每年可以增加村财收入200多万元。三岭水电站,日夜为村民创造着源源不断的福利。
曾钦己深刻地意识到建电站开公路仅仅是乡村振兴的起步。
永春县一都镇三岭村村景一瞥。
美丽乡村的打造
实现乡村振兴,除了不断提高村民的收入,还需要提升乡村面貌和文明程度,也就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当时光迈进2014年,永春县率先在全国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三岭村被列入美丽乡村建设十大示范村之一的行列,这让不断思索着如何振兴乡村的曾钦己有了方向。三岭村按照永春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机制措施,利用一都溪与桃舟溪交汇的宽阔地带,将自己定位为 “滨溪休闲型”美丽乡村,并于2015年被列入泉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列。
曾钦己在大帽山下溪岸边上行走,这个养育过他的地方给他留下童年的回忆,当年在溪水边嬉戏的欢笑声犹在眼前,这里还有着悠久的山歌文化和红粬文化。他想,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这里将是人们回归传统享受自然的好去处,开发成旅游景区一定大有前景。
于是,他特聘厦门一家文创公司设计方案,将这里的山歌文化融入其中,以闽南的“刘三姐印象”为创意,将三岭村打造成具有山歌特色文化的美丽乡村。
仅用一年多时间,三岭村就建成一条长约2.5公里的休闲慢道和一个20000平方米的帽山湖,以及四个观景亭和两个观光码头,河段的环境卫生得到综合整治,一条倒映着青绿山水的生态河道长廊呈现在人们面前。在设施完善上,完成对环村公路提级改造1.5公里、安保设施、15000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公园和饮食、农副产品专卖店建设。村里还拨出一大笔资金补助村居的装修美化工程上,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了丰富旅游项目,三岭村还在乡村游建设上做文章,建有铁索桥、玻璃桥、碰碰车、水上娱乐设施、环山栈道等项目。还配套建设集治安岗亭、爱心诊所、老人活动中心、健身场所、村级物业管理处等为一体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
硬件设施上来,最难的是山歌文化的打造。常年处于封闭的村民有着喜爱唱山歌的传统,这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可以传达他们深藏在内心的情感,但要到大庭广众表演却不那么习惯。曾钦己特请当地文化人黄昌盛来整理山歌,将早年村民最朴素的歌词整理出来,又创作出大量的表现新时代的新歌词。这样既有传统的表达村民情感的一面,又有现代的歌唱新生活的内容,村民爱听也爱唱。同时组建具有一都特色的山歌文化队伍,有年轻的才二十多岁,年老的有九十多岁,新老传承,一支多人组合山歌表演队很快就为来自远方的客人奉献一台古老而时新的闽南山歌好戏。
美丽乡村带动了旅游开发。三岭村与国旅、假日、宝中、天马等旅行社加强合作,积极进行推介。据不完全统计,仅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2万多人,旅游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三岭村村民郑雪明在三岭村山歌长廊对山歌。
山歌唱出新时代
与曾钦己漫步在乡村小道上,一句山歌不知从哪里念了出来,那样简单生动,原来是曾钦己的手机铃声响了。三岭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山歌,山歌成为他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他们要说一件事,有时都会先引出一句类似歌词的成分来调侃一下。这样有情调的生活,应该就是我们向往的日子。三岭的村民身居深山,生活的环境生态而又完好,日子也安排得有声有色。农民文化公园可以读书看报玩电脑,特色文化长廊及栈道可以唱山歌品红酒,文化活动广场可以健身漫步游玩。
每逢双休日、节假日,这里都会吸引大批周边及泉州厦门的自驾游的客人,他们慕名远道而来的,来这里感受原生态山歌。在双溪汇合处,两岸翠绿,滨水木栈道、水果观光园、钓鱼台、文化长廊、儿童乐园、情侣亭、樱花谷等景点沿溪而布,好一派新农村景象。看竹排划入水中倒影,听山歌从竹排上的村姑小伙飘出,与游客一起陶醉在这片山光水色和天籁般的歌声之中。
“嘿……三岭风景不一般,对面一座大帽山。四方游客来观看,等着娘子心欢喜。哥哥问娘你在郸,阮厝后头大帽山。今日有哥窗作伴,卡好红酒炒猪肝。”
曾钦己介绍说,这是歌手在独吟《再来游玩大帽山》。这就是三岭村的山歌。三岭村与安溪交界,是一个两县三乡八村交界处,避静而灵秀,这里的山歌像这里的山水与民风一样,含蓄而直白,奔放而典雅。
在三岭村,空气中总漂浮着山歌的音符。近些年来,唱山歌的人慢慢多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村民感到生活有了新气象新乐趣,不禁开口唱起山歌。以前是老一辈爱唱山歌,现在连年轻人也喜欢上了。
几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保留着唱山歌的习惯。目前尚存的山歌歌谱,最古老的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人们在劳动和闲暇时都爱唱山歌,曲调大致相近,既可娱乐,又能表达情感。山歌分单唱和对唱两种,内容多为情歌,男女情歌对唱一般情感充沛,表达强烈,歌词富有“相逗”之意。歌者有时会即兴发挥,平日积攒于心的“妙言妙语”,在对歌时,往往脱口而出,妙趣横生,令听者乐得合不拢嘴。
艺术当随时代。山歌也一样,村民既保持原山歌的抒情方式,又注入新的内容。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不仅改变了山村的风景,治理了脏乱差的现象,更是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激发了村民发展生产、创造新生活的激情。新民歌《美丽乡村动娘心》(黄昌盛整编节选):
男: 三岭人人都好客,客人那来现泡茶。
哥建洋楼花园边,就爱娘子来岸家
女: 要吃甘蔗节节甜,大人孩子真欢喜。
美丽乡村动娘心,要找郎君在乡里。
这首山歌赞美了美丽乡村的新面貌,还表达了以前嫌弃自己的山村,有女都往外乡嫁,现在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家乡,有女就嫁咱乡里。山歌唱出了新生活新风尚。
曾钦己兴奋地说,三岭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以三岭山歌为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提升农家乐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参与性强的特色旅游项目,展现自然风貌和乡土人情,形成“可居可游”的理想生活环境。成为周边县市的一大乡村旅游亮点,已凸显成效。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村里鼓励村民发展生产,在茶产业、养殖业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加收入。村里的小水电在不断的技改中增加收入造福村民,全村医保、学校教育、奖学奖教、老人福利等方面逐年提高。现在每年村民都可以领到800元福利,60岁以上老人每月都可以领到60—100元生活补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无忧无虑,和美甜美,有如世外桃源。
与曾钦己短短的接触中,我们发现他是一个很实干的人,一旦一个项目规划形成之后,就实实在在的做下去。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切为了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改变乡村面貌,创造富裕生活,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梦想默默奉献着。他有一个很接地气很亲切的绰号叫“俺己”,村民都喜欢这样称呼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亲人。有一首山歌这样表达着对他的赞誉:
山高路远开大路,建设电站是元老。
美丽乡村收益多,群众困难有照顾。
俺己领导有卡肴,公园建在厝门口。
四方游客都来到,村民分红在年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