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裔芳踪

王泉春:大西洋寻梦之旅

2018-06-10 18:18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图/王泉春


在新西兰的快餐饮食市场上,很容易找到Noodle Canteen,它与麦当劳、肯德基、Burger King等一起分据了各自的市场份额,成为本地餐饮市场的一个重要华人企业,它的经营者就是福建省永春县人王泉春。

在竞争激烈的国外市场,王泉春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在于他以非凡的毅力和胆识,走过一条不同寻常的海外寻梦之旅。


图/新西兰福建商会代表团访问王泉春(左二)澳洲农场合影


追求理想抱负


出生在闽南一个僻静的山村——福建省永春县锦斗镇锦溪村的王泉春,高中毕业时刚好赶上全国恢复高考,1979年,他考上安微省一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走出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他看到外面的世界是那样精彩。在改革开放初期,闽南沿海与台湾仅一湾海峡相隔,一些隐蔽的走私渠道使小商品市场异常活跃。还是学生的王泉春就尝试卖电子手表,赚点路费学费,弥补家庭经济的不足。毕业后分配到一九七永春地质队,由于工作压力不大,他也跟着做了些小生意,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觉得读书才是正道。她说,什么东西用钱都可以买,只有大学文凭买不到。


母亲的循循教诲,让王泉春决心圆大学梦。1983年,他考上河南郑州地质学院。然而不甘受穷、善于思变的王泉春不愿向母亲伸手要读书费用,就到石狮批发服装托运到郑州摆地摊。小生意带来的小利润不仅让王泉春改善了经济状况,也让他尝到从商的乐趣和自信。


永春下洋天湖山是全省最大的无烟煤矿区,有“闽南煤都”之称,当年每天有近百只东风车跑运输,运往晋江、同安等地,拉一趟煤在八十年代就能挣上百来元,而国企或事业单位的月工资才几十块。这对不安于现状的王泉春来说,是很大的诱惑。在当时的年代,有一份铁饭碗已经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了,比较少有人有胆量能够放弃这个旱涝保收的公务员职位,然而王泉春尝试了。他跟单位请了三个月病假,买了辆东风车跑运输,然后在各方的反对声中坚持办理了停薪留职。而后,王泉春开始了他下海经商的生涯。


他似乎找到了自己潜在的异能,于是使尽浑身解数,利用自己跑运输的经验,又开起了汽车轮胎销售店、并与人合办小煤窑,经营当中辛苦异常有赚有赔,但是王泉春更看重的是从中学到的经验以及教训。当有了一定积蓄之后,王泉春就想着改变一下居住环境。母亲要他在农村老家盖新房子,这一次他没有听母亲的,而是坚持要在县城买房,因为他觉得城市信息足机会多。他成为当地第一个在县城买房的农村人,这一举动令许多人对他刮目相看。而他的这一迁徙,更是一种文化的融入,他在这城里感受到了改革开放鲜活的气息。


初登异国他乡


上了年纪的人依然还记得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它是一代人的记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些人申请去外国,想去国外的人大多都是不安于现状又有理想的人,他们对西方国家充满了憧憬,希望通过在国外奋斗,改变人生窘境。永春是闽南著名的侨乡,一些华侨回乡探亲,他们的着装仪表,言谈举止深深影响着当地的人。王泉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萌发了自己的梦想。


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四面环海,拥有很多独特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是一个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正在开放的中国,允许中国青年到澳大利亚留学创业,这对于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住进了城里的王泉春,认识了许多有想法有抱负的朋友,并一起加入了去澳大利亚留学的行列。据说澳洲工价很高,赚钱来的快。在他看来,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趁着自己年轻,要放手一搏。198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出国申请。


当去澳洲的批文下来后,他就张罗着出国所需的经费和证件。新婚不久的老婆自然舍不得他离开,把护照藏了起来。他一夜没睡,为老婆描绘着到国外打拼的美好前景,最后老婆终于同意了。此时天刚蒙蒙亮,他带着家里人的重托,踏着第一缕阳光,告别了养育他的故乡。


对一个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人来说,面临的困难与诱惑一样多。王泉春从永春坐车到深圳,然后由住在香港的妹妹带到香港。在香港等乘坐飞机去澳大利亚的一个星期间,他马上去打工赚了些港币,并向他妹妹借了一些港币兑换成一千澳币,作为去澳大利亚的盘缠。这时,他对面临的一切感到是那样的懵懂和新鲜。在香港机场,他第一次知道手洗了还能自动烘干,在那一股香香的味道和暖暖的气流中,他意识到还有更多的新的感觉在等着他。上了飞机后,所有的标志全是英文,完全看不懂,身边的洋人,怎么皮肤和眼睛都跟我们不一样。透过机窗看见的白云就在脚下,世界是那样大,又是那样小,养育自己的故乡渐渐远去,等着他的未来,将是大西洋那边的岛国澳大利亚。


从澳大利亚墨尔本机场出来,王泉春看到从的士下来要接自己的司机是个大胡子,本能地反应好像不是什么好人,王泉春手里紧紧拉着行李箱不敢坐他的车,他不懂大胡子是要帮他拿行李,死活不肯上,第一辆车没走第二辆车就不能走。后来只好上第二辆车,但总感觉像是被绑架似的,很不自在。上了车,他就把学校地址给司机,路上看计价器一直在跳,到学校跳到二十几元澳币,二十几元澳币就是一百多元人民币,这在九十年代的人民币中国得做多少工啊。看到司机下车,他觉得很好奇,就去按了一下按钮。结果,司机上车看到计价器没数字,调了一下计价器数字就显示出来了,王泉春脸红着把二十几元澳币给了司机。边给心里边嘀咕,这是什么样的世界呀,花钱这么快。



图/新西兰前总理HELEN CLARK(右一)与王泉春(左一)合影


艰难的打拼


对国度的差异王泉春全然没意识到,他认为在周末报道才会有人,可事实并不如此,学校不仅没有学生宿舍,而且周末没人上班,连电梯也不运作。王泉春拉着行李箱站在电梯口发愣。不敢喝水,怕找不到厕所;不敢吃饼干,怕没了下一顿;找不到学校的人,晚上或许要睡在电话亭了。正当王泉春无所适从的时候,一个洋人走过来,他像得到一根稻草,上前去把学校报到证给他看,求他帮助。洋人就把王泉春载到了唐人街。王泉春到了一个娱乐场所,站到台上去,用中文普通话说自己刚从中国来的,不知道怎样找到落脚处。这时,一个天津人很友善地来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说自己也是从中国来的,有房子可以租给他。王泉春像找到亲人似的,一下子暖和了起来。他带着行李坐电车到这个天津人家里,然后吃了一碗米饭。哇,当时觉得那顿米饭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了。到后半夜他才与老乡联系上,第二天就搬去跟老乡同住,然后开始找工作。


要在澳大利亚生存,总要有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对于语言不通的王泉春来说,找工作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每次出门的时候,王泉春觉得一定要带两样东西,快速面和毛衣。因为饿了可吃快速面,迷路了晚上需睡觉毛衣可以当被子。王泉春打听到,快速面有一种蓝字白底包装最便宜,这是澳洲残疾人开的工厂生产的,属于政府免税品,为了省钱他就一直买这种。


王泉春叫人帮忙写要找工的英文字条,一家一家去找,人家听不懂他说什么,就摇摇头,他就知道没戏了。遇到一个会讲广东话的,以为有活了,人家还是摇摇头。找来找去总是都找不到工作,因为华人比较多,有的洋人工厂还专门用中文在门口写着:此地没有工作空缺,就是这么骨感。偶尔问到的也是脏工粗活,洗厕所、洗碗等。后来房东看他一直找不到工,就让他去自己的厂里上班,每小时给他工资两块五毛钱,当时的法定工资是每小时六块八毛钱。而且一天上班超过十个小时以上,只算十个小时的工资,但他没得选择,只好屈就,不然香港带来的一千块澳币很快就要没了。


后来有一个老板叫他开车,开车是老本行,他很开心。但算下来扣掉房租等支出,一个月赚到的钱比在国内还少。工厂周末不用上班,他又找了第二份工,去服装厂剪线头。因为有一颗不安分的心,王全春又换了工作,他找到一家烧腊店,说一个礼拜有四百多澳元,就决定去餐馆上班,结果工资一直收到的只有两百。初始他怕丢工作不敢问老板,三个月后他才斗胆问,老板的回答是因为他是新人,只付一半工资。在这种情况下,王泉春仍觉得很是满足,一点都不觉得委屈不公。


餐馆做一年半后,他又换了个工种,去给人家洗地毯。后面又去做杂货店,工作一天结束后王泉春还要去送货,送完货才能休息。休息前他跑到餐馆的后门去找空纸箱,捡起来堆在停车场的角落里,然后卖给农场,一周可以多卖几十块钱。后来老板发现了堆放在停车场的纸箱皮,就对王泉春说,要把卖纸箱的钱分一半给他,因为停车场是他的范围之内,王全春只好分给他一半。在杂货店有一次倒垃圾,那个垃圾很大,推上去的时候,把门撞下来了,王泉春脚受了伤。按规定这属于工伤,老板是要赔偿的,但因为他没有正式身份,老板只是带他去看了医生,养伤期间不能上班也没拿到工钱。


在澳大利亚的前三年里,王泉春没有下过一次馆子。最好的餐食是炒米粉,加些鸡脖子。在澳大利亚,这些鸡脖子是卖给狗吃的,但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菜了。王泉春住的地方极其简陋,生活用品都是街上捡回来的,如床单、冰箱、微波炉、电视机等等,没有买过一样新东西。他一直是同时做两三份工,周一到周五去工厂,周末去剪线头,恨不得每天工作24小时。回到家里,洗澡都是大澡堂,人很多,洗个澡要等很久,因为上班太累,回家排队等冲凉还没等到就睡着了。


累,是打工的生活写照。王泉春有一次下班搭车回家,因为太累,到下站时还继续睡着,终点站后才被叫醒。这是当天的末班车啊,如果打车回家他觉得太贵,不舍得,只好沿着铁路走回去。铁路枕木的距离,一步跨两行太大,跨一行又太小,快不了又慢不了,走了几个小时,天都快亮了。望着天上的星星,想着遥远的家乡,潸然泪下。


在澳洲,王泉春不断地付出,不停地努力,等待着机会的降临。有一次他在一个杂货店上班,刚好有个经常来买东西的餐馆老板看他干活很麻利很用心,就让王泉春去自己的餐馆洗碗。这个老板是香港人,只讲广东话。可王泉春又不会广东话,结果不到一个礼拜就被辞退了。他意识到眼前会讲广东话太重要了,因而马上去租了一些学广东话录像带回来,晚上下班回来后再累也要听一会儿广东话。王泉春自幼聪颖,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掌握了广东话基本交流用语。学会了广东话后他又去餐馆上班,趁着别人中午休息的时间,王泉春主动把餐馆打扫得干干净净,老板对他很是赞赏。同时,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又学到了很多的菜肴配方,为日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中国侨联副主席王亚君(中)到新西兰访问,与王泉春(右一)夫妇合影


 初当老板


当老板一直是王泉春的梦想。


王泉春前前后后共打了七份工,他觉得还是做餐馆比较有前途。那时候王泉春还没拿到绿卡,也就是还不是正式身份,王泉春当时以留学的名义到澳洲打工,而这样做在当时澳大利亚是不允许的,被发现就要被遣送回国。所以,王泉春心里总是很不踏实,晚上睡觉的时候,常常把毛衣穿在身上,窗户开着,如果移民局的人来了,他就可以直接跳窗走人。每次听到警察火警的声音,以为是要来抓人,心里慌慌的都要躲避。王泉春一点一点地赚着工钱,慢慢积攒,觉得很不容易,等攒到三千元澳币后,就赶紧寄到香港让妹妹帮忙存着。


有了当地身份证之后,他就谋划着开餐馆。王泉春把目光盯在乡下,因为城里竞争多成本高。他到一百多公里外、全是洋人居住的、有二万六千多人的托罗根小镇,花了两万多澳币买了一个餐馆,里里外外打理起来,想大干一番。没想到一个礼拜的营业额只有三千多元,扣去工资及费用就没任何利润了,虽然当了老板,但比之前打工的时候赚得还少。但是他认为这是暂时的,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他不停地寻求着创新变革,寻找着最佳卖点,通过不懈的努力,饭馆的生意越来越好,他也从中积累了很多的经商知识。餐馆头三个月没有收入,六个月后开始有工资,十个月以后有分红,一年半以后就有了更多的分红。那是1998年。


人只有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到自己的方向。在异国他乡,特别是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什么行业最适合自己呢?只有经过尝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阵地。王泉春放开手脚,经营起服装、地板材、食品的小超市生意,前后共做了十三种不同生意。通过比对,他发现自己最擅长的还是饮食业这一行,尤其面店最适合当时市场的发展。


创西洋品牌


主意一拿定,王泉春要做独一无二的面食,它将成为消费者天堂般的享受,于是他将自己的品牌命名为“麺的天堂”(NOODLE CANTEEN)。他放弃了经营酒家的行当,开起了焕然一新的面食快餐外卖店。以洋人口味、优质面条、温馨服务赢得认可。短短几个月内,洋人品尝后交口称赞,奔走相告,面店几乎天天供不应求。王泉春终于找到自己事业的方向。他看到托罗根小镇毕竟人口少,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想把“麺的天堂”这一品牌的经营向外拓展。他首选地方是新西兰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第一大城市——奥克兰。


2004年8月,王泉春人生第二次出国,只身一人前往新西兰的奥克兰,而后去到哈曼顿、托浪卡、洛托瓦、惠灵顿等地考察市场。最后他决定在新西兰开办面食为主、面向欧洲人、毛利人的面食快餐外卖店,市场必有广阔前景。按照自己在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他制定了经营方案,先在乡下发展,再由农村包围城市。经过三个月的精心筹备,2005年1月第一家以“麺的天堂”(NOODLE CANTEEN)为品牌的快餐外卖店在哈曼顿开张了。但是开张后生意并没有想象当中那样的顺利,王泉春又一次全身心的投入了进去。


首先,他亲自前往牧场、鱼虾捕捞场和蔬菜瓜果地里认真挑选食材,与供应商签订采购无污染原辅料的合同,货到店里,严格验收把关,重视保鲜,又挑选从中国广东直接入口的优质面。其次,从原辅料的浸泡、清洗、切割到炉灶台上的下锅、煎炒、调味全部设置在一条整齐划一流水线上,十几种切好的鱼、虾、肉、菜均分别装在各个不锈钢做的盒子里,有序排列,让消费者自由挑选、搭配。现场煮炒时,顾客站在透明的柜台前,可一清二楚地看到快餐面食合成的全部原料、调味料及炒作的过程和技艺,真正做到卖餐又献艺。再者是快餐店不搞富丽堂皇、浪漫优雅的高级装修,在全开放的店门内右侧从里到外是洗、切、炒、卖的操作台,顶上则悬挂着绘有各色面食图样及标有价格的图表,左侧从里到外只装上贴墙的条椅可让顾客稍做等候,店里不设就餐桌椅,显得十分宽阔明亮。


有一流的员工和团队才能打造一流的品牌,真心关爱就能使员工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王泉春每到店里,总先微笑问候大家,和员工不说“我”而讲“我们”。员工给他递上的水还没来得及喝,就换上和大家一样的工作服,站在锅台忙起来。自己用餐则与员工一起。夜晚不住酒店,与大家同睡在宿舍里,情同一家人。他还强化技能培训,把自己长期练就的厨艺传授给他们。又建立激励机制,规范管理,引导员工以真诚、用心、微笑的服务来接待每一位消费者。经过半年多的拼搏,面食快餐外卖店生意兴旺起来了。


有了这一起点,王泉春在奥克兰的面食快餐外卖店办起第二家、第三家……一个地方只要超过一万以上人口他就开一家店;为了面店便利他还自己开了一家面条加工厂,当时华人面条工厂有十来个,他是第一个把面条卖进洋人超市的华人。


“麺的天堂”(NOODLE CANTEEN)真正做到不含味精、低盐、低糖、低脂肪、易消化,不仅使顾客得到味觉、嗅觉的享受,还从全开放的操作流程中获取视觉艺术上的享受。“麺的天堂”(NOODLE CANTEEN)已完全进入新西兰洋人的生活。


如今,从北岛的奥克兰、惠灵顿到南岛的基督城,只要穿行于繁华街市或漫步在清新幽雅的住宅区旁,人们常常会看到绘有快餐盒、加个中文“麺”字的NOODLE CANTEEN醒目品牌快餐店。门面全开放的快餐面食店里,金发男女络绎不绝,出现争相购买快餐面食的情景。


品牌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文化。它能进入消费者的视野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就是品牌力量。华人的品牌规模性地成功进入洋人市场,在较短时间内做到了遍及新西兰南北岛全国性的连锁生意,这是新西兰华人在历史上的一大突破。


面条飘出的情愫


在面条事业不断进取的同时,王泉春也把自己的事业和华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始终以一个优秀的华人形象出现在众多场合与社团活动中。


2006年12月3日,他被邀请参加华人社团为新西兰工党举办的圣诞宴会。瞬息间,坐在一普通位置上的王泉春先生成了晚宴的焦点人物。当晚的首件拍品和最后一件拍品的拍卖,落入了他一人手中,成了宴会上唯一拍得两件拍品者。当场,莅临宴会的新西兰总理HELEN CLARK亲自为他拍得的两件来自中国景德镇的陶瓷工艺花瓶签名,并与他合影留念。在这激动的时刻,王泉春先生还把带来的关于发展新西兰旅游、交通等意见的信当面向总理呈上。当晚回去后,他满怀激情写下了《今天的感想,将来的回忆》一文,记叙了这难忘的时刻,由衷感恩新西兰总理和华人社团的关爱。真可谓喜事连连,事隔不到半年的2007年4月28日下午,新西兰总理带着几位部长亲临NOODLE CANTEEN的连锁店视察。总理赞扬“麺的小食部”风格好、有特色,并热情地与店里员工及在场的顾客亲切交谈,合影留念。面对这巨大的关怀、支持和鼓舞,王泉春决定:将4月28日这一天定为“麺的小食部”的特殊纪念日,取名为“快乐的一天”。以后每年的这一日子,各连锁店都要推出各项优惠活动,回馈广大消费者。


参加海伦·克拉克工党圣诞晚宴,也证实了海伦·克拉克工党对华人社团的信任,认同华人社团是一个高素质、文明的团体。他作为华人一分子感到自豪与骄傲。回想当年第一步踏上澳洲的情形,这份荣耀的获得渗透了他的汗水和智慧。


2007年7月29日,那是王泉春难忘的日子,他从奥克兰飞抵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在华人社团主席黄玮璋先生的带领下,参加了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女士亲临的盛大晚宴。当日他向克拉克总理呈递了关于做好新西兰平民住房、银行贷款以及教育、移民等事项的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克拉克总理的高度重视并感谢他为新西兰多年来所做的工作。


2008年,在奥克兰举办的为中国四川汶川灾区义演义卖活动中,他慷慨捐助。2009年1月,他受新西兰当地华人协会的推荐,参与总理JOHN KEY去中国的访问。


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袭来,王泉春依然关心国事,在2009年2月10日赴总理和部长参加的国会经济论坛上,他又提出了16条关于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新西兰经济发展的建议。2009年,他向中国大使馆、奥克兰领事馆提议在奥克兰建立唐人街,以彰显华人对新西兰经济所作出的贡献。2011年的基督城发生大地震后,王泉春参加了华社的筹款义卖活动,向红十字会等机构做出捐赠。这一系列壮举都印证了王泉春拥有一颗融入当地社会、永怀华夏情缘的拳拳之心。


Noodle Canteen的连锁加盟事业,为新西兰带来了中华面食餐饮的新生意,带动了不少的新创业者,培养了一批新老板,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也让国库增收了税收。而王泉春也从一个原本只身到来新西兰寻梦的青年,成长为本地华人社会中一个杰出的企业家,他被评选为2011年度新西兰华人经济人物优秀企业家。


新西兰成功的创业背景,成就了他在墨尔本的垫脚石。2014年再度返回澳洲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收获一家宾馆,凭借其在新西兰的实力,获得南半球最大的墨尔本宝冠赌场老板的肯定,进入赌场经营餐饮,先后开设了具有意大利、土耳其、印度、东南亚等风味特色的四家美食餐饮。随着各项生意的红火,王金春再度出手,耗资近亿元收购一家大型农场,开设现代化养鸡新模式,并涉足房地产行业,走上多元化经营之路。对王泉春来说,今天永远是明天的起点,永无停歇地奉献社会,成了他的人生目标。


王泉春用“爱拼才会赢”闽南人的精气神,在大西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展现着华裔移民锲而不舍、勇于超越的新形象。他的奋斗史告诉人们一个朴实的道理,只有用汗水和智慧浇铸基座,才能垒筑璀璨人生的大厦。

阅读上一篇

张金成 产品质量是市场的晴雨表

2023-11-23 12:21:06.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蔡汉源: 人生密码(下)

2018-04-03 23:43:34.0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