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兴里到柴塔村
从龙兴里到柴塔村
(《丝路纵横》杂志社 文/苏德义 苏志强)滔滔的晋江母亲河,千年以来孕育着两岸这片文明的土地,承载着历史的兴衰,见证了海丝起点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年华岁月。然而,潮起潮落,斗转星移,沧海浮桑田淹没了苍官影里三诸洲。当你穿越历史时空回眸逝去遥远的岁月时,海市蜃楼变幻南片区成了事实,不禁惊叹这片沧海是否曾经演绎过海丝起点的发源地。
濒临一条入海口不远的晋江北岸,有一个古名叫“龙兴里”,即后来的柴塔村,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千年古村落。在唐宋时期,龙兴里与刺桐城南德济门隔江遥望,龙兴里柴桥头的古渡头,与城南蔡公洲及富美古渡头相对接,是古民进出刺桐城舟渡唯一的通道。当时,刺桐海丝兴起,位于晋江两岸古渡头一带均是海丝繁忙的商埠地,番货进入聚宝街与华人换货交易,需在富美码头装卸,番货销往晋江同安漳汕等地区,需在停靠在龙兴古渡口卸货,再靠马车陆运到城外各地贸易。而龙兴柴桥头、御辇牛屎桥、清濛旌贤桥一带是晋江南北岸海丝陆上物流集散地之一,拥有码头及大宗番货仓库等设施。也有番国商人居住专属区叫“番仔下”。且龙兴里的后山矗立着刺桐南关港第一航标----雁塔,伴随了刺桐城南关港765年的历史,该航标塔为海丝历史长河中发挥不可估量作用。如果说海丝是古刺桐南关港历史背景可歌可颂篇章,那么千年柴塔古村落,她,是一个海丝历史的缩影,沉淀了很多海丝与雁塔的历史故事,为史学界探索这段历史留下了珍贵的佐证。
我国近代史上有三次人口大规模迁徙: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其中下南洋是闽粤先民们漂洋过海,开发南洋的一次悲壮之举。同样,龙兴里(柴塔村)、旌贤里(清濛村)、御辇里(下辇村)古民们在明代早就受海丝经商意识影响,不畏艰险前赴后继下南洋,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至今,柴塔古村落为中心半径260米现存上百栋保存完好的番客楼、闽南古厝,这便是先民们回报桑梓不朽遗产的活体明证。这一番客楼群历经风雨飘摇中受岁月的侵蚀依然屹立,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它每栋楼都有自己的故事,述说着自己的沧桑。这一番客楼群与村落里闽南古厝一样,历经风雨飘摇,饱受岁月侵蚀,由于历史久远,已经开始损毁。
千年柴塔古村落是远近闻名的礼仪之乡,多姓氏族居以礼相待和睦共济,该村有不同姓氏祠堂十几座,与寺庙相互辉映。当年,朱熹对刺桐古城留下了“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高度赞誉,并被弘一法师书写门联挂在开元寺山门入口处,柴塔古村落也具浓厚的佛国风韵。明清“卧龙书院”上书房的遗址,见证了柴塔村自古有兴书塾、重教育,“感知书识,礼学而优则仕”,从明万历至清初(1552至1657)柴塔村出了十八举人五进士。为该村增添了无限风光,留下了历史的篇章。
解放初,柴塔村和清蒙村驻扎过攻打金门28军82师的部队,师部就设在该村99间的大楼上。攻打金门时,82师244团是先头部队,全部官兵壮烈牺牲在这场惨烈战斗中。至今老辈们忘不了当年阵阵战马蹄声和军号吹响声,满街墙贴满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标语口号。当年,第10兵团叶飞将军怀着无比心痛心情赶来柴塔村慰问82师部队官兵,官兵们聚集在99间师部门前请战,高喊誓为攻金烈士们报仇,将红旗插到台湾岛上响彻天空。此时,为纪念攻金殉难勇士们,官兵们将师部99间里外两口井,分别冠名为“金门井”“台湾井”,其寓意是喝了井水就不能忘了解放台湾岛的誓言。虽然,70年的历史过去了,随着岁月长河不断,柴塔村乡民们接待原28军82师领导率团军属和红后代上百次,他们前来柴塔村缅怀那段军民鱼水情形,触景生情,也走进了99间看一看82师部旧址风貌。忆苦思甜,再到门前“台湾井”品尝几口甘醇井水。
柴塔古村落有唐宋一处刺桐南关港派出守塔人舍居的遗址、一处明代十八举人五进士先祖陈氏陵墓和卧龙书院上书房的遗址、一处疑似北宋三朝宰相曾公亮祖父曾穆的陵墓、一处疑似北宋曾穆三落殿的遗址、一处未挖掘北宋墓道石人俑,石羊,石马等文物的古迹、几处明代龙兴里护村墙残存遗址、一处北宋龙兴里与刺桐德济门舟渡进出的柴桥古渡头的遗址。有近代史多次荣殊,参加国庆典礼授国家主席接见、国务院颁发中国抗日勋章侨领蔡金钟故居、对越反击战三等功蔡育程烈士的故居。还有毗邻清濛与柴塔在元明清至民国同属为三十四都,有毛泽东签署光荣纪念证的菲华抗日英烈沈尔七故居、菲独立运动领导人、中菲友好使者罗曼·王彬的事迹、毗邻下辇村有抗日归国华侨曾心平、曾昌泍及革命华侨李昭的故居。
一个具有1300年古村落承载着独自特色的历史,孕蕴丰富着文化的内涵,是历史对人类无私馈赠,是淳实的乡愁,是根和魂,更是一种生命根脉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