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燕:泉州九日山是一部厚重的中华海洋文明史
人物名片:南安市九日山文化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南安市丰州镇古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九日山是古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重要遗存之一。
晋代永嘉年间,中原板荡,部分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晋江聚居,每逢重阳,登高远瞩,寄托乡思,久而成习,因以得名。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山麓创建延福寺,南朝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于此译经,后泛海回国。唐时,诗人秦系、名相姜公辅、学士韩偓、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相继栖隐其间。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两度登临讲学,创立九日山书院,并题山名。唐宋以来,秦君亭、石佛岩、金溪桥、通远王庙等三十六奇景胜迹,逐一形成,两宋遂为泉南游览及海舶祈风胜地。
闽南文化的发祥地
丰州镇原为东安县城,是闽南第一个置县之地,始于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历经东安、晋安、梁安、武荣州、南安,辖今之泉、厦、漳、莆诸地,为郡、州、县治所最先,辖泉440年之久。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府治东迁十六华里至今泉州,为南安县治所在地1677年,1937年4月10日县治迁今溪美,此后即为丰州镇所在地。
九日山鸟瞰图
晋代永嘉年间,中原战乱,部分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晋江聚居,不仅给晋江两岸带来了积淀深厚的中原文化,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为泉州在公元10-14世纪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路贸易港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为寄托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之情,这些南迁的氏族每年九月九重阳节登高北望,九日山因而得名。
位于晋江江畔的丰州,在公元3-8世纪,一直是古代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了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从三国到唐代,丰州一直是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先有丰州,后有泉州。”如果说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话,那么丰州九日山则是起点的起点。
丰州梁安港(又名金鸡古渡),是泉州最早的对外交通港口,大量产自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从这里漂洋过海,远销世界各地,丰州也成为了古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九日山是闽南最早对外通商贸易口岸,始于梁代。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即从此港起航,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站。丰州是千年文明古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闽南第一代海上保护神通远王,九日山上现存的祈风石刻是最重要最宝贵的实物史证。
祈风石刻见证历史
九日山素以“山中无石不刻字”为著称,现完整保留着宋、元、明、清摩崖石刻共77方。其中10方海交祈风石刻更是弥足珍贵,记载了从公元1174至1266年的92年间,南宋官员为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祈风的情况。
九日山祈风仪典,是中国唯一的祈风仪典,宋代上升为国典,即为我国古代最早的“海洋节”。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为往来商舶祈求顺风和平安的实物记录,记载了宋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商船遣舶与回舶祈风仪式的千年历史,镌刻着两晋士族的风尘与沧桑,铭记着南朝梵僧的专注与执着,书写着历代墨客的情怀与追求,更透射着东方第一大港的骄傲与荣光,它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证。
南宋司马伋等祈风石刻原文:淳熙十年岁在昭阳单阏,闰月廿有四日。郡守司马伋、同典宗赵子涛、提舶林劭、统军韩俊,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利、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遍览胜概,少憩于怀古堂,待潮泛舟而归。
译文:淳熙十年岁次癸卯(1183),闰十一月二十四日。(泉州)郡守司马伋,会同知宗正司事赵子涛、提举市舶林劭,统军韩俊等人,到延福寺侧的通远、善利、广福王祠举行遣舶祈风仪式。这是遵照旧的行事制度。(之后)遍览(九日山)美好景色,在怀古堂稍为憩息,等待海潮上涨的时候驾舟而归。
南宋倪思等祈风石刻原文:嘉泰辛酉十有一月庚申,郡守倪思正甫、提舶余茂实腾甫,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既事,登九日山,憩怀古堂,回谒唐相姜公墓,至莲花岩而归。统军韩俊用章、同僚朱曾景参、戴溪肖望、钱簞仲渊、曾应定之、陈士龙云卿与焉。
译文:嘉泰元年岁次辛酉(1201),十一月庚申,(泉州)郡守倪思(字正甫),提举市舶余茂实(字腾甫),遵照法令在昭惠庙主持祈风仪式。祀事完毕,登临九日山在怀古堂憩息,回头又谒拜唐朝谪相姜公陵墓,到莲花岩(游览)然后才回还。统军韩俊(字用章)、同僚朱曾(字景参)、戴溪(字肖望)、钱簞(字仲渊)、曾应(字定之)、 陈士龙(字云卿)参与这件事。
九日山宗教大观园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佛教在泉州的鼎盛,九日山是一个缩影。位于九日山脚下的昭惠庙,供奉着由向阳五台山山神,始于唐咸通(公元860--874年),为闽南第一代海上保护神。宋代每逢船舶出入,郡守、统军、县令诸官员必来此庙祈风。
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是闽南开山佛教寺庙,为我国南方佛教最早传入的地方,是有文字记载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它始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初为建造寺,经三次修复后改名为延福寺,北宋初进入鼎盛时期,曾有院落五十有四,其中二十一座由皇帝赐匾,有着千僧千尼的记载。
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今印度、尼泊尔地区人)曾来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为福建有文字记载第一位到访的外国人。
九日山的风狮爷,于2004年10月在延福寺遗址发掘,为花岗岩石质雕刻,高1.23米,宽0.59米,厚0.75米,是目前福建发现最大最早的风狮爷雕像。
九日山上的石佛、石刻,也见证着泉州千年古港的雄风。其中,九日山石佛(阿弥陀佛)是闽南最早的佛雕造像,太师陈洪进倡镌于五代末,成于北宋初(公元965年)。“泉南佛国”石刻(又名无等洞)则记载着唐朝延福寺高僧无等禅师,坐洞盘禅四十四年不下山,圆寂九十有九,是我国大凡名山禅师坐禅时间最长的高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九日山
并不发达的古代,海上远洋航行主要靠季风驱动,充满艰辛和危险。傍海而生、依港而立的九日山便成为古代官员举行祈风仪式的重要场所。他们为往来的商舶祈求风调雨顺海上平安,并摩崖刻石以记之。九日山石刻不仅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印证了十二三世纪我国宋代泉州港同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东非等地区的海上经济贸易和人民交往的史实。
1991年2月16日,由30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来九日山实地考察,赞誉此处为考察路线全程最有世界意义的考察点,还特意用英华文留下一方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并镌刻联合国鲜明的徽印,对九日山摩崖石刻给予极高的评价。这是福建省有史以来一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外事活动的见证,堪为无价之宝。(文/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