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志 独树一帜的潘体书法艺术
潘新志,福建永春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扇子艺术学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台湾书协委员、北京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商会艺术顾问、福建收藏家协会永春中心秘书长、桃源吟社副会长。
潘新志小时候在福建省永春县达埔中心小学就读,当时学校有一个老师叫李德伍,他的书法很好,那时候他一看到李老师的作品就很喜欢,感觉自己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他算是潘新志书法上的启蒙老师。还有一个美术老师潘青山,也让潘新志对艺术这方面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潘新志一直接触书法,所以书法就成为了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潘新志的潘体书法,可谓十年磨一剑,他稳中求进,章法随意,信笔拈来,不加雕琢;结字儒雅,笔墨洒脱,苍润清劲,可谓独树一帜。1993年时“潘体”已具雏形,相对稳定。但他依然没有停止追求的步伐,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终于在2017年,所有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潘体”书法获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保护。
潘体书法以成熟稳重的隶书为基础,兼有真、草、篆、楷、行笔意。品位飘逸,个性突出,集“气势、神采、章法、结字、笔墨”融合于一体,细入毫芒,却又波磔分明。肥瘦、露藏、上下、左右、多寡均有各自的节制;曲直、方圆、断连、枯润、行留、疾涩等和谐统一。同时,吸收了汉字发展的“声、形、象、数、理”五个阶段的进化规律。
在文字的构建时,潘新志不是简单的取其一种或多种笔法,而是在诸多笔法中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避就,相互依赖映发,依势而行,构建创新。笔画如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点、线、面的有机组合,不机械、不刻板,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其明显特征是筋骨外露,笔画富有弹性,无论横、竖、撇、捺,笔势都向四面伸展,浓纤兼出,纵横曲折,亏一分太短,增一分嫌长。潘新志尤注布局,分行飞白疏朗从容。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毫发之间,各止其所。
在文字的布局时,潘新志在不偏离隶变的框架下,大胆突破,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动静交错,逸趣盎然。在黑白之间的谋篇规划、字与字之间的大小排列、墨色的浓淡起伏、连联断段的选择与配置、间架结构的搭建与铺层,都要一气呵成,虚实一体,筑势出“鸿”。字体外延的演变主要通过保留隶、篆的中锋用笔,减少隶篆运笔中过多的“蚕头燕尾”和缠绕笔势,放缓其出现频率,侧重保留笔韵,使字型有新的创意,一字一姿。
在文字的书写时,潘新志不偏离中国书法传统的章法、笔法、墨法的基础上,根据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以情入书,传递信息。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因而汉字的每一个语素,都有它所包含的意境。一点一线,既是借景也是抒情,又抑扬顿挫,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墨韵成香是从书者的内心挥洒出来的。情随笔走,书法与作者的人文情思息息相通。整幅作品的笔法运行,皆源于对文句、语境、字意的理解。
当书写进入惯性而提速时,潘新志顺势把行草笔意加入,令字形略显飘逸又不失稳重;书写速度降慢时,又渐归隶篆笔势。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如此周而复始,就出现了节奏性的韵律变化,从而产生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使书法更富有线条美,结构美,韵律美。
在文字的着墨上,他充分利用墨色的变化让书法作品有强烈的画面感。刚落笔时,墨色较浓,可以强调字的“型”;墨色变淡时可以刻画字的“神”,随着墨色的变化,“点”移动的轨迹为“线”,“线”移动的轨迹形成“面”,点、线、面的有机组合,构成国画中笔墨变化的浓淡、枯湿和层次变化,充分展现出画面的厚重感。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玄妙而艰深。
型出意象,字源隶笔,是潘新志书法的又一特征。以方块为轴心,为规矩,为方圆,横秉竖举,肆意挥洒,恣意突破,随情布局,变化莫测。字随思绪飞动,笔扣字意走墨。却行之有度,收放自如。
潘新志书法既保留了篆隶的中正沉稳,又打破了篆隶的拘谨古气;融合了行草的飘逸,又摒弃了行草的张扬无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从象形到字形,再从形象到形意,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在几十年的习练中,自成一家,形成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线条个性,构架丰筋多力的“潘体”书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本刊特约记者 孟峻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