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独角兽遇到科创板
陈伟
中央深改委今年1月23日通过设立上交所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这也将成为2019年资本市场重要的制度改革。
独角兽指的是在某一个领域具备一定护城河优势,具有独特的运行模式和卓越的管理团队的初创企业。科创板的开通,独角兽公司是直接受益者。当独角兽遇到科创板,是否会改善科技创新企业的资本环境,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为此,记者采访到中商惠民(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一春和国泰君安证券公司新三板业务部执行董事陈伟。
企业所期望的资本市场
记者:科创板此时推出有何战略意义?
陈伟:此时恰逢习近平总书说的“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科创板的设立与注册制的实践将有助于中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现在的上海以金融作为核心产业,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金融运作,相信在这种氛围下,上海科创板会成为一个连接全国上下的金融纽带,也是国际切入国内资本市场的一大平台窗口。
记者:张总,成立于2013年5月的中商惠民,经过5年时间,业务已经覆盖全国22个省市,社区会员超市规模达50余万家,市值125亿元。中商惠民创造性提出的虚拟和实体相结合的社区O2O发展模式,以“互联网+”便利店为切入点,打造全新的商业形态,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角兽。那么您对中商惠民创业和发展的规划是什么样?
张一春:最初我创建中商惠民的时候凭借着一种情怀,因为我的父母亲在家乡就开着一家便利店,我从七岁开始就在店里面帮忙。虽然是一个不到15平方米的小店,但是承载着我们全家希望,我的兄弟姐妹所有上学到以后出国深造的开支都是来源于这家小店。但是,在中国这种许许多多的小卖店都缺乏科技化和数据化的先进管理方式,所以做起来非常艰辛。中商惠民用科技创新的手段来帮助传统的产业实现升级,赋予其更高的效率,更多技术,更高价值。我们立足于社区服务,直接和间接促进并解决了上百万人的就业问题。中商惠民的产品接地气,都是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们要在“惠生活,益民生”的路上一直走下去,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深耕社区“小卖部”。
记者:中商惠民是如何借助资本力量来壮大自己?
张一春:平台逐渐发展壮大肯定离不开资本的助力,2014年,我们就融到第一笔天使投资。我们所选择的投资机构基本都是国内顶级的投资机构,因为我们既要考虑资本的力量,同时还会考虑品牌的叠加效应。
记者:作为企业家,您如何看待现在的资本市场状况?
张一春:我觉得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从感性走向理性,从风口回归到了商业的真实本质。2018年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讲是具有挑战的一年,到了2019年,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逐步走向健康,回归商业的本质。不再只顾着寻找风口,而是要看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盈利,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上市融资将是中商惠民在未来选择的一条道路。
在年初,国内推出科创板,这让我们中国的科技型企业看到了一种希望和未来。在此之前,如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等都到美国或者香港上市,这是因为当时国内不具备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但如今科创板的推出,对众多的中国科技创新企业来讲是一个重大利好,科创板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
记者:科创板的开通基于哪些条件?
陈伟:中国长期以来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资金使用者筹集到的大部分资金是以债务形式计入,因此全社会的债务水平不断提高,杠杆率不断抬升。要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债务、高杠杆问题,改变金融体系脆弱性,最重要的是改变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建立强大的资本市场,通过直接融资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
推动中国科技企业快速发展,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可能会发生一些重大变化,这些产业的发展将由依靠补贴等政策,转向更多依靠市场化的直接融资,这样才能帮助科技企业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能力并能够迭代创新。
中国资本市场存量规模已很大,如果直接在原有板块上进行监管制度和运行机制重大改革,很容易对现有市场产生较大影响,不利于市场稳定运行。因此,决策层从“增量改革”思路出发,建立新的市场板块作为改革实验田,试点注册制并建立有效的隔离机制。如当年特区,试点,有重要意义。
独角兽与科创板
记者:独角兽企业在进入科创板之后,在自身的定位和管理上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张一春:中商惠民立足于社区的民生事业发展路径不会变。由于上市公司的管理相对于一般企业管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对规范性、严谨性等等都会提出更多要求。我们在走向资本市场的过程中,也是团队管理能力得到历练的过程。我们要更快更好的适应资本市场的要求,这既是机遇,又是一种挑战。
在经营管理人才上会坚持两条路径:一方面就是立足自我培养。企业从创建到现在有五年多的时间,绝大部分的高管都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走过来的。他们熟悉企业的发展过程,了解企业存在问题,理解企业文化,拥有共同价值观。大家的这种协同效应体现的很强,更加具备战斗力;另一方面为了适应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我们也要多层次多维度的去引进创新人才。两种方式相互补充和支撑,形成了中商惠民的企业人才发展理念。
陈伟:中商惠民是一个通过科技创新来驱动供应链和消费服务升级的社区经济平台。科技服务实体在中商惠民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商惠民不仅打造出了全新的商业形态,创造出新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惠及百姓生活。如果要检验一种资本市场板块好不好,主要看其里面汇聚了哪些企业。如果中国的科创板能够留住像中商惠民这样的企业,那将是一种很大的成功。
科创板与新三板
记者:科创板的推出会不会影响到新三板的发展?
陈伟:科创板的开通必然对新三板造成一定影响,会有一些新三板的优质科技创新企业从新三板上摘牌去科创板。但影响有限,毕竟符合科创板条件的企业目前在新三板的比例不大。但有更多本想去创业板上市企业,也许会改道去科创板,这点有些人没注意到。
对于己经上新三板的行业“独角兽”是否一定是要上科创板,这要看它在新三板融资情况,毕竟企业在新三板上融资手续更为便利。所以要看“独角兽”自身情况。同时,从长远看,新三板和创业板也要不断改革,推动他们自身平台的建设。
记者:两者之间如何定位?什么样的企业上新三板,什么样的企业上科创板?
陈伟:从定位上讲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新三板则为众多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为对接资本市场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两者定位虽有重合部分,但总体上是互补。科创板,更专注“科技创新型”企业;新三板,更专注服务“高速成长型”企业。
我认为要明确定位,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要进行合理分工,实现错位发展、一体发力,形成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合唱”。分步骤建立新三板市场与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市场、区域股权市场的双向转板机制。完善市场的“苗圃”和“土壤”功能,以培育和孵化优质企业为导向,如果一些新三板企业达到创业板标准后可直接转入创业板市场,创业板企业也可退列新三板,形成“有进有退、进退有序”的市场化循环机制。
未来的科创板与新三板的关系,应该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