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娇子

陈明良: 以古为师铸瓷魂

2018-06-10 15:45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图/陈良明


“瓷艺堂”是陈明良在德化县城里的陶瓷博物馆,陈列着自唐以来的大批珍贵瓷器,这些透着千年的泥土经过火的艺术形成的瓷器,闪耀着华夏文明的光辉。最吸引人们的眼球是博物馆中的明代何朝宗的观音塑像,那慈祥的眸光、清晰的衣褶和温润的玉光,使我们为之一亮。这也是陈明良几十年来膜拜古风的焦点,他传承发展了何派艺术,在璀璨的中国瓷艺中崭露头角。


学习古人从心开始


作为“何派”技艺的传承人,陈明良从艺以来一直都在摸索,希望可以更多地掌握传统工艺的精髓。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创作者应该先以古人为师,再以古物为师,最后实现以心为师。


提及德化陶瓷,就要说到明代代表大师何朝宗。那个时期,德化的人物雕塑正处于产生和发展时期,何朝宗独创的“捏、塑、雕、刻、刮、削、接、贴”八字技法,更是将德化人物雕塑推向了一个高峰。


在见到何朝宗所创作的瓷塑作品时,陈明良是前所未有的震撼,“何朝宗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太多的启发,它完全可以与蒙娜丽莎、维纳斯等世界名作相媲美,也正是因此,我才全心投入到宗教瓷塑的创作中,特别是观音瓷塑”。


他决意仿制何朝宗的的《文昌帝君》。他认为,高仿珍品历代都有,不是为了做假,而是在仿制的过程中,感悟先贤的处理技法,特别是心灵的感知和悟性。为了仿制《文昌帝君》,首先从选择瓷土开始,要有温润如玉之美,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瓷土,为此他寻访了德化的瓷土矿,拜访瓷艺大师,终于找到合乎要求的瓷土。然后在佛像的塑像中,尽力抵达佛的境界。他快准狠,一气呵成。抓型准确,不要徘徊,在不断加减中,将心中的佛请出来。陈明良认为,塑瓷,是塑人,更是塑心。要有安静的心态,才能将自己的想法装进去,让心中之佛“千呼万唤始出来”,最终抵达古人作品的灵魂。



图/2015年9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个展开幕议式


在几件《文昌帝君》的高仿作品中,终于有一件作品臻于完美,他喜出望外。这件作品在2007年的广州展览会上,吸引众多收藏家的眼光,人们赞叹其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一件瓷雕作品的问世需要十几道工序,疏忽一道工序,作品就报废了,成品率只有10%至20%,特别是出窑的瞬间,最是检验作品的关键时刻。只要有一点裂痕或暇疵,花费二三个月的心血就全废了。出窑后他有一个心碎的事要做,就是砸瓷。对不合要求的作品一律砸掉,把最好的作品留在世上。据说这也是何朝宗的习惯。


陶瓷艺术是技艺与审美的统一,一件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不仅要瓷土配方、塑造、雕琢这些基本的工艺技法方面做到极致,更要在神韵和精神内涵方面达到高境界。正是深知这样的艺术规律,陈明良在完成每一件作品时,都融入了极其深厚的感情,倾注大量心血,努力使之成为陶瓷文化艺术精品。



图/2013年7月,南非自由省州公共事业部部长SisiMabe观赏陈明良在南非展的作品


痴缘尽在陶瓷基因


德化窑火相传,从未间断,陶瓷文化一脉相承,自然也孕育了数以万计的陶瓷制作工匠,这当中就包括陈明良的曾祖父。出生于陶瓷世家,陈明良从小耳濡目染,颇具天赋。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德化日用瓷的烧造技艺,也因此比其他人更加有基础,对德化瓷的理解也更透彻。对陶瓷的痴迷,只缘于陶瓷基因。


20世纪80年代,刚满16岁的陈明良进入德化陶瓷研究所工作,开始跟着陈其泰师傅从基础学习传统德化窑工艺。与民间日用器型不同,传统德化窑手工工艺精细而复杂,要求极高。有着良好家传的陈明良,总能感觉到自己对传统和艺术的差距,开始废寝忘食地训练、烧造。年纪轻轻的他,甘愿多干点活儿,多琢磨琢磨,希望可以尽快地掌握传统工艺的精髓。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在香港,一尊德化大型瓷雕“千手千眼观音”开始展出。这尊观音立像加底座高达1.55米,上身含手臂伸展最宽62厘米,下身胫足部为22厘米,呈上大下小、上重下轻状,给烧成带来极大困难。虽然问题的解决如此艰难,但是,陈明良最终成功了。当时,他年仅19岁,从此在中国陶瓷界一举成名。直至展出结束,陈明良依然像生活在梦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陈明良在艺术道路上开始追求创新多变。他开始吸取古代艺术精华,将所学用于创作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着力创新,糅合现代艺术审美,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为了创作出独具匠心的作品,陈明良决定前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以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艺术理论、审美水平和技艺功底。


从此,在研究德化陶瓷的道路上,陈明良开始赋予作品新的内涵和新的艺术生命。他擅长写实、夸张、写意、抽象等表现手法,以仙佛传说、历史故事、现代生活等为题材,创作出多件极富艺术水准和收藏价值的手工艺术珍品。如融入薪火意境的《千年窑火》,写意手法塑造的《一苇渡江》,展现原生态粗犷美的《盘古开天地》,巧妙地将现代科技生活与古代神话故事相融合的《相逢》,面部表情传神端祥、文人儒雅气质《志在书中》等优秀作品。


鉴古藏珍为我所用


20世纪80年代末期,刚独立办厂不久,陈明良一直忧心于瓷器销路。一次巧合,被一件极其厚重、且饰有龙和赑屃的德化青花瓷净手盘所吸引。心里想,这么精巧的净手盘既可赚钱、又可观赏,简直是件一举两得的美事,于是便毅然将它买下。“此后,经常访村问路,决心走收购古瓷之路。遗憾的是这些瓷器中绝大部分是残缺不全的。而且,一直以来,只买不卖的收藏形式使我一度囊中羞涩,但这并未削弱我收藏古瓷的兴趣。”陈明良说。


这些收藏的古代艺术品,给了陈明良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他经常拿出“立云观音”轻轻擦拭,与自己的作品对比,并开始意识到自己技艺上的不足,通过反复揣摩,收益颇大,创作上得到了很大提高。


和所有的德化瓷藏家一样,拥有一件“瓷圣”何朝宗的作品,都是梦寐以求的幸事。“我一听‘何朝宗’三个字,便心向往之,觉得只要一览其风采,哪怕是仿品,也能窥得其中一二之真妙。”陈明良说。可喜的是,时间的沉淀和苦心学习,练就了陈明良独特的审美眼光。有一次,他在藏家一睹了《掌上观音》,突然眼前一亮,掌上观音面容端庄秀丽,发丝纤毫毕现,衣纹线条流畅大气,做工精致细腻,体态自然,神韵独具。如此精妙的瓷雕,令人叹为观止。可见何朝宗如此出神入化之境界!但无奈,藏家竟开价1万多元。当时,这是一笔大数目,限于财力,陈明良只能空手而归。


陈明良以真诚的行动打动藏家。几经波折,他最终以6000元的价格将这尊“掌上观音”收入囊中。首次购得重宝的喜悦让他坚定地走上了寻宝、藏宝的“不归路”。


到目前为止,陈明良收藏的德化陶瓷藏品共3000多件,从西周到近代藏品都有,收藏内容主要以人物雕塑为主,多达两三百件。多年的积累和坚持,在2005年5月他兑现了老师给他的意见,将所创和所藏集于一馆,取名“瓷艺堂”。陈明良笑着说:“瓷艺堂收藏的不仅是一部德化陶瓷史,也是一部中国陶瓷史,一部世界陶瓷史。”


作为德化县收藏家协会首任会长,陈明良花费大量精力与财力,广泛收集德化窑陶瓷精品,其私人博物馆——瓷艺堂是目前民间收藏德化窑白瓷珍贵标本最为丰富的藏馆,同时也是融德化窑古陶瓷文化艺术与德化陶瓷历史研究于一体的重要研究场所。陈明良收集这些珍贵古瓷,并非为了炫富,而是要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更好学习研究,纳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将“何派”艺术发扬光大。通过大量地收藏、研究德化精品瓷器,和历代大师精品的耳鬓厮磨,潜移默化,陈明良的制瓷技艺不断进步,同时在研究历史文化过程中自身修养和审美的跃升,使其在创作技艺、创作理念诸方面有了跨越性的突破。



图/陈明良系列作品


以古为师创新为魂


在收藏的同时,陈明良开始跨步创作。他不断调整创作方向,大量阅读有关书籍,从而大大提高了艺术鉴赏力和瓷雕创作水平,进入了高品质产品的丰收期,业界誉其“深谙瓷圣何朝宗瓷雕技法”。


典雅明镜,如脂似玉,这是许多人初见陈明良作品的印象。陈明良的作品造型大器,线条简练流畅,面部表情传神生动,上下呼应,左右协调,虚实结合,相得益彰。基于传统的收藏,他充分运用德化本地瓷泥创作出结实致密、釉色洁白似雪、温润如玉、透明度好的优质“明玉瓷”优秀新品。并成功研制再现了“象牙白”、“玉白”、“猪油白”、“葱根白”、“孩儿红”等明代以来出现的釉色,加上惟妙惟肖的刻画雕塑,刚柔并济,使整件作品完美无瑕,达到炉火纯青境界。


陈明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日夜兼程、不辞艰辛地深耕精品、孤品创作。为保障艺术品的“量少而精”,“严苛”的陈明良对作品精益求精,有时候一年创作10多件艺术品,却最终只挑选一件精品,许多海内外藏友对其作品觉得“一件难求”。


在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这样一次国际性事务活动中,他有7件作品入围,一件作品《日光》被选用为国礼。在创作国礼作品,他参考宋元时期出口瓷器,设计一系列中国元素组合,单件造型有30多种,有繁华似锦、祥云、节节高……经过几轮筛选最终选择如意尊为基础造型,并将闽南特色如厦门日光岩、闽南古厝、泉州南音,以及中国竹等元素纳入,特意设计五个竹节,寓意金砖五国互利共赢,繁荣昌盛。在烧制中不断修改调整,精心配制德化特等优质瓷泥,经1320多度高温烧制而成“猪油白”瓷。“猪油白”瓷胎质坚实,像“糯米胎”,瓷色白中泛黄、温润似脂、通透莹亮,有珠光宝气的质感,整件作品造型大器,工艺精湛,创意好,成为完美无瑕的珍贵作品。


“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是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白”。2018农历新年刚过,享誉世界的德化白瓷就来到欧洲,亮相荷兰阿姆斯特丹,当地时间3月3日上午,“德化到奥特卢中国白瓷展”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瓷砖博物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为陈明良的个人作品展。其子陈世伟先生应邀出席了本次开幕式,与欧洲社会各界人士、艺术家和收藏爱好者进行深入友好的交流。


此次参展的作品共有35件,除了带有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瓷雕之外,还创作了部分带有西方元素的作品,以及创新性的瓷板等。这是陈明良融汇中西文化特色进行创作的一次重要尝试。他用中国语言讲中国故事,让“中国白”成为世界交流文化使者,为“一带一路”增光添彩。

阅读上一篇

福建兴隆香业 科技让传统制香插上腾飞翅膀

2024-07-24 12:06:02.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科技尚品》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许景南: 匹克的国际话语权

2018-04-04 00:50:23.0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