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峰论坛

童 莹 周其达 跨国留守儿童国家认同的现状研究

2023-12-19 17:16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社


图片

童莹(1984—),女,湖北武汉人,人类学博士,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侨乡社会治理。

图片

周其达(1998—),男,山西吕梁人,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2021级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侨乡社会治理。

(《丝路纵横》杂志社编辑部)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不断加剧的全球化效应,越来越多的人终生处于不断的跨国迁移、变化和流动之中。据联合国(United Nations, 2022)最新统计,截至2020年,国际移民人数达到2.81亿持续不断的移民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催生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人口群体——跨国留守儿童。父母出国谋生,儿童被迫留守国内的跨国抚养模式,早已是各地侨乡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共拥有16岁以下未成年人7.4万人,其中跨国留守儿童多达8216名,占比超过了11%。与广受关注的农民工留守儿童相比,跨国留守儿童具有相当程度的自身独特性。特别是,由于父母身居海外,通过日常的代际沟通和出国探亲经历,他们对国外的了解更多,也更容易受到国外文化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引导这些儿童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提升他们对我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无疑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和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选取了有着“八闽旅游第一县”之称的福建省明溪县为田野调查点。明溪县自1989年“出国潮”开始以来,截至 2019年,全县跨国留守儿童 778 人,约占义务教育学生数的9.69%。通过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本文发现明溪县的跨国留守儿童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纬度均展现了积极的国家认同态势,但也凸显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跨留守儿童国家认同的总体描述

国家本身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其内涵的宽泛性不好被认知还在发展中的未成年儿童把握,故针对部分跨国留守儿童对国内外差异有直观感受的背景下,笔者选择采用类比的方式让跨国留守 童发挥想象力,并在访谈中以开放性的问题“在你心中,什么可以代表中国? ”来探寻跨国留守儿童心目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跨国留守儿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虽然较为分散,但也具备一定的特征。总的来看,在跨国留守儿童心目中,能够代表中国整体国家形象的事物可以粗略划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国家主席和执政党。儿童对国家领袖的主要关注点是主席。很多跨国留守儿童都有提到:“国家主席就是习大大。”此外,跨国留守儿童对中国共产党也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我家里挂着毛泽东的照片,是毛泽东带领共产党把坏人赶跑,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好。”(LZJ,20220812)不难发现,对大部分跨国留守儿童来说,中国共产党不仅可以代表中国,更是带领中国走向富足强大的最核心力量。

第二类是代表性城市和景点。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北京、厦门、上海、长城和故宫。

第三类是科技产品。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指标。在访谈过程中,部分跨国留守儿童注意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前沿,并表达了自豪之情。

第四类是优良品质与民族精神。在与儿童的交谈中,许多儿童不止一次地提到中国人身上独有的精神品质——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懂礼貌、爱国、奉献等,在描绘中国人品格特征的时候,对于友好的、勤奋的、聪明的、礼貌的、大方的、和平的等温暖词汇的使用频率极高。

第五类是类比象征。儿童将中国形象刻画为各种或强大或勤恳或有智慧的动物形象,并给出如此刻画的原因。如狮子,是强大、独立,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像正在苏醒的雄狮,是自立自强,不再是战争任人宰割的对象,等等。

儿童对于国家有着独特的认知。虽然大部分儿童表达的想法不尽相同,但这些“关键点”大都代表了儿童心目中国家的崇高形象和一些美好的愿景。这也说明,跨国留守儿童整体上对国家的认同处于较高水平。

跨国留守儿童国家认同的认知维度

在认知维度层面,我们重点考察了三个面向:一是跨国留守儿童对国家地理领土的认知;二是跨国留守儿童对政治符号的认知;三是跨国留守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下内容将通过田野调查来展现跨国留守儿童在如上三个面向上的表现。

首先我们像儿童询问了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地理问题:“我国最高峰是哪个?”绝大多数的跨国留守儿童清晰地知道我国的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总体来说,跨国留守儿童对我国的地理标志物有较好的认知。进一步访谈发现,大部分儿童除了了解珠穆朗玛峰为我国最高峰之外,还能够提供其他更丰富的细节。比如,有儿童说道:“珠穆朗玛峰是我国最高的山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比乞力马扎罗山还高,我还看到世界各地的很多人去那里探险。”(WX,20220829)

政治社会化领域的研究表明,儿童大约在4到7岁的年龄就发展出了清晰的国家认同感,而这一认同化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政治符号的象征而获得。因此,接下来我我们将以国旗和国歌作为关键词,来考察跨国留守儿童的政治符号认知。从对儿童的访谈中可以得知,绝大多数的跨国留守儿童对于国旗和国歌都有着较为清晰的了解。进一步访谈发现,大部分儿童不仅能够完整地唱国歌,而且还能指出国歌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及其意义。“我们过去经常被人欺负,我们的国家是在炮火当中建立起来的。它(国歌)告诉我们,要想不被欺负,就要不怕牺牲,勇敢地站起来。”(ZHB,20220808)

最后,我们选取了“我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十分了解”的问题作为衡量跨国留守儿童文化认知的指标。在对儿童的访谈后得知,大部分儿童都能说出六个以上的传统节日名称。当再进一步追问不同的节日都有什么习俗时,大部分儿童也基本都能给出相匹配的关键答案,比如“春节要贴对联、吃团圆饭”“清明节要祭祖”“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等等。不难看出,跨国留守儿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有着较为清楚的了解。

跨国留守儿童国家认同的情感维度

段义孚等在研究人与地方的关系时曾提出“地方感”的概念,认为人与地方的依附感不仅包括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还包含着地域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部分内容借助“地方感”这一概念,将情感维度分为儿童对于“客体”国家的依恋感和儿童对所属国家群体的一体感,也即国家依恋感和国民一体感两个部分。以下内容将通过田野调查来展现跨国留守儿童在如上两个面向上的表现。

国家依恋感是指儿童对国家的喜爱、归属之情。巴雷特在研究儿童国家认同时指出,国家依恋感首先表现为儿童对特定国家地理领土的热爱。因此选去了儿童对祖国领土的热爱程度以及儿童对于国家的评价共同作为衡量跨国留守儿童国家依恋感的指标。

从访谈中得知,绝大多数的跨国留守儿童坚定地认为中国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有留守儿童表达了有关领土的更丰富的看法:“我知道中国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之前钓鱼岛的事情,我在网上也有了解到,那些日本人居然还想抢我们国家的领土,这是不可能的,国家和人民都不会允许这件事情的发生。”(ZSJ,20220828)在对国家影响力的评价方面,有较多的儿童给出了较低的答案,紧接着我们对于这些儿童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他们表示:“中国现在是比较发达,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觉得还是美国更厉害一点,经济和科技更发达,在国际上也更有话语权,影响力也更大。”(ZS,20220713)也有儿童表示:“我看见网络上有很多营销号一直说中国很厉害,但我觉得不是,还是其他国家影响力更大一点吧,比如美国,还有一些欧洲的发达国家,但我觉得再过许多年,中国一定可以成为世界强国。”(ZYQ,20220807)从整体来看,跨国留守儿童对于中国在情感上是积极的,在影响力的评价较高,部分跨国留守儿童对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着自己的思考,在表达对中国国际地位认可的同时,也有着中国定会成为世界强国的自信。

国民一体感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有着相互认同、彼此关心、团结合作的意识,是形成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推动因素。在这部分我们主要选取了外界批评自己国家群体时的感受作为关键的衡量指标。

访谈时,很多跨国留守儿童表示:“我知道在国外有些外国人会说中国人没素质,我都会觉得好像在说我一样,但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是他们想的那样,大家都很有素质。”(WLQ,20220720)但也有一些儿童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认为在被外国人批评之后,虽然会有一定的不悦,但更将其视作一次反思和自我审视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国际形象。比如,一位跨国留守儿童说道:“我觉得被批评是一件好事,也不会觉得是在批评我,老师告诉我们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我们应该接受批评,并改善,以后就可以得到外国人的赞赏了。”(LSR,20220804)不难发现,跨国留守儿童已经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在面对国际友人批评时,不会轻易被民族情绪所左右,更有着自己的思考,这无疑为良性的国家认同奠定了基础。

跨国留守儿童国家认同的行为维度

在行为维度层面,我们重点考察了两个面向:一是儿童对国家形象的维护;二是儿童对国民身份的坚守意愿。以下内容将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来分别展现跨国留守儿童如上两个面向上的表现。

国家形象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总体印象。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人民认同的构建。对国家形象的维护,也是儿童积极的国家认同的重要表征。网络媒体为儿童提供了平台,儿童可以和五湖四海甚至国外的友人交流互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有儿童说道:“我在上网时会看到一些抹黑我们国家形象的话,让我十分生气,我经常和他们讲道理。”(ZZJ,20220715)

“和外国人打交道时,我会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外面我们代表的也是中国的形象,因为我知道有些外国人本身就是对中国有偏见的,我们更要做好自己,让这些人无话可说。”(LHC,20220801)由此可见,跨国留守儿童不仅会在虚拟的网络上与抹黑中国的不实言论辩驳,而且还会在日常实践中刻意维护中国人的形象。总体来说,跨国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了维护中国国家形象的较高意愿。

对国民身份的坚守,是国家认同的底线。没有对国民身份的接纳与坚守,国家认同将会空壳化,沦为无根无基、虚无缥缈的抽象理念。从访谈中得,虽然部分跨国留守儿童虽然也强调自己具有多元身份(半中国半意大利),但他们并不会对这一多元身份产生自豪与支持。比如,一位儿童说道:“我出生在意大利,也算是半个意大利人,爸爸妈妈想让我加入意大利籍,但我没同意。”在问到拒绝的原因时,他说:“没什么特殊的原因,我生活在这里,长大在这里,这里的环境我更熟悉,为什么非要加入意大利籍呢。”

在生活方式的选择层面,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儿童和家长在海外依然能保持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在外面也是吃的中餐,因为西餐太难吃了,在外面因为都是接触中国人,也都是说的中文。”(ZMS,20220811)“一开始在国外也是吃披萨热狗什么的,刚开始很有新鲜感,觉得很好吃,但是吃了一段时间觉得太难吃了,还是中餐适合我这个中国胃。”(WL,20220814)可以发现,大部分跨国留守儿童不仅会坚守自己的中国人身份,还会主动践行中国人固有的生活方式。

结语

尽管跨国留守儿童在整体上呈现出较为积极的国家认同,但由于其本身处非常复杂且相互嵌套的社会化环境中。再加之,跨国留守儿童在成年之后有可能会被父母接到异国生活,因此他们极容易受到不同社会与文化系统的正向与反向影响。因此,本文提出要试图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对跨国留守儿童国家认同的教育实践进行提升与再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来帮助筑牢跨国留守儿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要丰富国家认同教育形式,注重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学校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国家话语的宣传平台,也是儿童习得国家话语,获得相应国家观念与身份认同的起点。但是目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依旧过于依靠纯理论教育,常常是随着在思想政治教育“填鸭式”的展开,但实际上,儿童的爱国主义应该是一门社会实践课而非理论知识。

其次要注重优良家教家风建设,营设国家认同家庭气氛。家庭是国家的基础,万千个家庭组成一个国家,家庭作为培养国家认同的重要场域,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生活经验、道德品格对儿童都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的家教家风熏陶,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是培育儿童国家认同的基本形式。

最后要强化大众传媒正向引导,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正向引导作用,规范网络秩序,建立专门的国家认同教育平台,进行多方面的国家认同教育推广,加强德育数字化建设,推动形成以数字青少年宫为龙头,以数字科技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为骨干的网络德育体系。对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主流媒体要旗帜鲜明的表明政治立场,给予儿童正向的引导,而不是选择避而不谈。要丰富电视节目和综艺类型,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让大家近距离的感受到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激发儿童文化自信,促进儿童的文化认同。


阅读上一篇

拓展现实技术 在航天科普产品中的创新应用

2024-10-20 19:13:29.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哈尔滨市泉州商会 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11-22 22:11:09.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